中國促成沙伊和解 俄烏和平有望?

評論 2023/03/17

分享:

分享:

每年中國的人大政協會議,都是領導層放下其他工作,把精力時間都集中在與會議有關事務的時刻,但想不到今年兩會進行期間,中國竟同時做了一件轟天動地的大事:上周五(10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連同沙特阿拉伯及伊朗要員在北京宣布,經過4天的會議,沙伊兩國願意重建外交關係,雙方並計劃重開大使館。

此事本身已是一劃時代的大事,足以實至名歸地取得諾貝爾和平獎。當然,此和平獎被西方世界操控,近年屢有頒給破壞和平的人,不要也罷,它也絕不會頒給中國政府官員。沙伊兩國在中國調停下和解,還可使人憧憬俄烏戰爭有無和平的可能,後者更是愛好和平者的期盼。

教義解讀有別 沙伊世仇數百年

為何沙特阿拉伯與伊朗的和解這麼重要,以及中國的角色這麼受到注目?首先,沙伊兩國是積累數百年的世仇,其衝突極難完全化解。在伊斯蘭世界中,沙特阿拉伯與伊朗都是大國,雙方都以伊斯蘭教義治國,但對教義的解讀不同,沙特阿拉伯是遜尼派主導,伊朗則是什葉派,兩派不和。

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被推翻,從此伊朗不再是美國親密盟國,反而成為美國死敵,而沙特阿拉伯則一向與美國關係良好,近年才摩擦不絕;伊朗因為被美國多方制裁,經濟大受打擊,所以對石油價格能否高企十分重視,而沙特阿拉伯則重視較長遠石油利益,對短綫油價是否理想不太在意。我們若再注意到民間屢有針對對方的激烈抗議活動,甚至殺害教士事件,便知要兩國握手言和是何等困難。

倡和氣生財 視華可信賴中間人

但中國還是成功了,這固然由於中國國際地位增強,早已是伊朗最大貿易國,亦是沙特阿拉伯最大出口國,也是由於沙特阿拉伯近年似看透了美國只顧自己利益,在中東不斷製造亂局,所以不再信任美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使兩國看到了前景,主張貿易和氣生財的中國,自然更有可能被視為可信賴的中間人。

中國連與其他國家結盟也不肯,更不願當世界盟主,但把中東這個「火藥庫」逐步締造為和平地帶,符合中國利益。沙伊兩國的和解能維持多久,仍充滿變數,而此事使美國大失面子,中東不和,反而有些國家會尋求美國支持,在美國近年石油已可自給自足的新條件下,美國並不需要中東的和平,她會否搞局,挑撥離開,有待將來的事實證明;以色列則顯然不想見到兩個敵國互相握手言和,她會有何行動,仍是未知之事。

俄烏戰4方「死撑」 難外交化解

有了促成沙伊和解的範例,中國便更有可能成為俄烏爭鬥的和平使者。俄烏戰爭本是一個無法用外交方法化解的困局,涉事的4方,包括美國、北約、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有強大誘因死撑下去,不是靠外交行動便可改變主場。

美國一早便訂定計劃,口中不承認,但行動上卻思茲念茲,都要把北約擴至俄羅斯邊境,長遠目的是削弱俄羅斯,使中國失去一個有力的援手。2014年美國在烏克蘭搞政變,把親俄政府換成親美政府,此後一直派遣人員到烏克蘭,滲入到各軍政部門,目的便是把烏克蘭牢牢掌控(近來對台灣也有相近動作,其派赴台的所謂「台灣學人計劃」,在台灣議會中被垢病,正是由於在烏克蘭也有同樣的計劃),我們不能期望美國會主動退出。

至於北約中的歐洲國家,她們被美國拖入困局,受損甚大,但苦於軍力受制於美國,無法自拔,惟有聽命於美國,美國這個後台老闆不退,歐洲也難以脫身;烏克蘭更無自主權,此國有可能被肢解,甚至滅國,離開她的千多萬人口,可能永遠也不回去了,這是不懂時勢強要加入北約的必然後果;俄羅斯則視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對自己生存的嚴重威脅,不斷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並取得戰爭勝利,不會退兵。

如此相持不下的局面,怎生了得?俄羅斯本來沒有打算佔領烏克蘭全國的意圖,若要達到此目的,派遣過百萬大軍也未必足夠,但俄方開始時只派了19萬,顯然目標是要收復烏克蘭東部的省份。19萬兵力不大可能應付得了北約支持的烏軍,但俄方已增兵,近來局面大變,俄羅斯經濟靠穩,軍工廠被激發出巨大生產力,彈藥、飛彈源源不絕,反而北約方面的彈藥近乎用光用淨,打下去應付不了俄羅斯的炮火飛彈;美國則後欄起火,用錢過多,印鈔票不行,加息則已使銀行危機一觸即發,再無限量送軍火到烏克蘭,自己便先吃不消。

俄正佔上風 華未必不能調停

中國與烏克蘭及俄羅斯都關係良好,也是兩國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一帶一路」要途經烏克蘭,實不想此地戰火漫天,因會禍及「一帶一路」大計也。在俄羅斯佔了上風的時刻,中國未必不能為和平作中間人,雖然我不認為此事一次便可成功,但中國以中立國身份調停,總會加深國際上中國是和平使者的印象,別國抹黑的難度也會增加;只是美國必會設法破壞兩國的和平談判,我們尚未能樂觀。

在中國的調停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日前宣布,願意重建外交關係,雙方並計劃重開大使館。(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