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3大方向配合 推動長者步行
日常活動是指由骨骼肌產生並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泛指我們每天進行的身體活動,包括工作、家務、照顧、消閒活動、運動等。對任何人來說,進行日常活動可以帶來健康裨益,針對於長者而言,則可減慢身體功能退化、減少心血管疾病惡化、抵銷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和骨質流失、降低骨折風險、提升心理和社交健康等。
有研究指出,活躍的長者相比不活躍的長者長壽,從健康角度,進行任何類型的日常活動也會對健康帶來好處,總好過甚麼也不做,而不同類型的日常活動帶來不同程度的健康效益,當中以運動為最高。究竟香港長者在日常活動這方面的表現如何?
長者活動量 少20年前逾一成
筆者早前進行了一項關於香港長者日常活動狀況的研究,目的是了解長者每天進行甚麼類型的日常活動。研究調查了500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發現他們屬於不活躍群組,多達61.6%的長者每日平均花4.8小時在室內或室外閒坐、81.4%長者每日平均花2.7小時收看電視或收聽收音機、66.6%長者每日平均花1小時悠閒步行;相反,只有29%長者每日平均花0.68小時(41分鐘)急步行。
另外,研究發現本港長者日常活動量偏低,男性長者平均每天消耗1,754.4千卡路里(kcal)進行日常活動,女性長者平均每天消耗1,703.1千卡路里進行日常活動。不可不提,本港長者的日常活動量較20年前明顯下降,參考另一項於2001年本港進行的研究結果,當時男性長者平均每天消耗2,129.6千卡路里進行日常活動,女性長者平均每天消耗1934.5千卡路里進行日常活動,現在長者活動量較20年前下降超過一成,帶來隱憂。
世界衞生組織強調,日常活動不活躍增加多種疾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類型的癌症、肥胖等)的風險,是排列全球死亡率的主導因素第四位,導致全球6%的死亡個案。雖然日常活動不活躍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香港卻有獨特的情況,不容忽現。
生活在香港這個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不少基層長者的居住環境狹窄,子女選擇外出居住,難替長者父母安排多元化的日常活動;社區也欠缺長者友善活動設施,不難理解長者的日常活動主要以閒坐、收看電視、收聽收音機為主,我們亦不難見到長者每天在公園裏閒坐度日。隨着社會對住屋需求遞增,居住空間不足;城市發展快速,高樓大廈和道路網絡不斷增加,自然休閒區域相對減少;再加上近年長者(尤其是初老)使用手提電話和電腦開始普及,長者的生活模式也受到科技影響,變得愈來愈不活躍。
發展三維地下空間 增步行機會
但是,這項研究同時發現,本港長者較西方國家長者明顯多花時間在步行上。香港治安良好、行人路多、公共設施就近,方便長者在居住社區進行戶外步行;另外,本港鐵路和集體運輸四通八達,長者以低廉的交通費便可到達遠離居住的地方進行活動,這些條件締造了良好的步行環境,絕對可以好好利用。目前香港的行人路網絡屬於三維(3D)設計,包括行人天橋、地面行人路和行人隧道,如果能夠參考日本、台灣及南韓等國家,發展三維地下空間,將會為市民提供更多步行機會。
步行既簡單,亦容易融入生活當中,對健康的好處多不勝數,很適合長者。有研究發現,步行活動有助預防關節疾病、提升心肺功能、有效控制體重、調節情緒和改善睡眠質素,如果在步行時注意保持腰背挺直、抬頭挺胸、昂首闊步、腳跟先着地等細節,運動效果必定更加理想。由於悠閒步行(每小時低於2英里)對健康的好處,不及平均步行(每小時2至2.9英里)和急步行(每小時3英里或以上)多,我們除了支援長者多步行,也要加快步行的速度。
提高易行度 鼓勵社區內步行
特區政府早前與有關機構推動「日行萬步」的步行挑戰,目的是鼓勵市民在疫情下增加體能活動,以保持健康生活;但是類似活動是從個人習慣層面做工夫,筆者認為必須同時提高香港的易行度(walkability),才可以更有效推動長者在社區內步行。
筆者建議,可在行人路旁大量種植樹木,建設景色怡人的綠色走廊,喚起長者步行的意慾;也可以在住宅地區多建設長者友善行人設施,鼓勵長者每天進行短途步行;增設行人和單車分開使用的路面設施,提升路面安全性和減低意外風險,令長者安心外出步行;針對個別屋邨設計全天候步行路徑,方便長者在任何時間和天氣使用;協助長者成立步行夥伴或小組,不論是耆英和耄耋或年輕人和長者的配對,皆能夠互相支持,參與步行活動。
要推動長者步行,有賴城市規劃、社區服務和個人生活習慣多方配合,三者同樣重要,相輔相成。
▲ 研究發現本港長者日常活動量偏低,現在長者活動量較20年前更下降超過一成。(資料圖片)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暨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