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給香港哪些重要啟示?

評論 2023/03/20

分享:

分享:

舉世關注的全國「兩會」,日前落下帷幕。今年的全國兩會不同尋常,因為這是中共二十大後第一年的全國兩會,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中國未來發展有諸多建議和主張,要將其化為人民的意志,就要透過全國兩會來實現;同時,今年也是5年一屆的「換屆年」,選舉產生新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在大政方針確定之後,人的因素就非常關鍵,由誰當「掌門人」關乎未來。今年全國兩會,將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產生深遠影響。

今年的全國兩會給香港哪些重要啟示?至少有以下4個方面值得關注。

「高質量發展」 香港機遇點

今年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共參加了3次人代會代表團和政協聯組討論,直接聽取代表委員的意見和建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在江蘇代表團,他重點講了「高質量發展」,並把「高質量發展」定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兩會」期間,「高質量發展」始終是「高頻詞」。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就任後的首場記者會上,闡釋「穩中求進」時說:「進,關鍵是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步。具體來講,要打幾套組合拳:一是宏觀政策的組合拳,二是擴大需求的組合拳,三是改革創新的組合拳,四是防範化解風險的組合拳。」

可以預測,在未來5年,中央將會在「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下出台許多政策,比如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等。

中央發力的重點,就是香港的機遇點。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北京出席完人代會閉幕式後,並沒有急於回港,而是安排一周時間拜訪中央有關部委,進行深入交流,這正是搶抓機遇的第一步。香港的科研優勢明顯,與內地的製造業優勢對接,完全可以為「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香港的專業服務水平世界一流,與內地的巨大市場對接,同樣能創造巨大效益。香港各界應敏銳地意識到,「高質量發展」將會引爆新中國新一輪發展熱潮,應趕快行動起來,尋找與內地合作的機遇。

內地復甦快 港要主動進軍

「兩會」期間,習近平與民建、工商聯界委員座談時講到:「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鼓勵民營企業「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李強亦在記者會上多次講到「民營經濟」,他曾擔任溫州市委書記,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被稱為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晴雨表」。李強說:「從發展空間看,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還有很多新領域新賽道有待開拓,都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機遇。民營經濟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在香港,總有一些人習慣於用政治視角觀察經濟問題,看到中央強調「黨管一切」,強調「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就得出「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收窄」的結論,這是輕率的。內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一直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但民營經濟發展空間並沒有收窄;相反,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佔據「半壁江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實現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了60%以上、提供就業崗位佔比達到了80%以上、創造稅收佔比達到了50%以上。

中央領導多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事實上,中央從來沒有排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而是致力於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內地的消費市場龐大,疫情過後,內地市場正在快速復甦,香港企業如果想發財,就不應等待觀望,徘徊猶豫,而應主動進軍內地市場。

領導人履歷 看管治人才培養

對於國家機構的人事變動,本港社會人士歷來都很關心。這次人代會上,國家機構新領導人產生,仔細分析新領導人的履歷就會發現,「跨界跨地區歷練」是新領導人的「必修課」。

以國務院班子為例,總理李強曾任浙江省省長、江蘇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擔任黨政「一把手」10年之久;排名第一的副總理丁薛祥出身科研單位,曾在上海擔任過區委書記、科研院所所長等職,基層工作經歷豐富,近10年來在中央辦公廳工作,可謂「上下貫通」;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副總理何立峰,曾長期在福建、天津擔任地方「主官」,又在國家發改委工作近10年,對宏觀經濟的認識與把控,定然超乎常人;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副總理張國清,長期在國有企業工作,曾主政天津市、遼寧省;擁有國防軍工背景的副總理劉國中,則從基層一步步走到地方大員的位子,曾主政吉林省、陝西省。

「專家素養+主官履歷」,使新領導團隊既具備國際視野、科學思維,又懂得民間疾苦、百姓冷暖,「上知天氣,下接地氣」。這種跨界、跨地區反覆歷練,造就出棟樑之材。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來,棟樑之材沒有天生的,都是歷練出來,而今不少人感歎,香港不乏專業人才,但缺少綜合素質高的管治人才。觀察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的履歷給人以啟示,特區政府可以借鑑內地的做法,有計劃地培養管治人才,跨界、跨地區歷練,假以時日,必能培養出高水平的管治人才。

機構改革3亮點 建「有為政府」

機構改革是今年兩會的重頭戲,此次改革有3個亮點值得關注:

第一,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統籌科技力量。本次機構改革提出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強化戰略規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綜合協調、政策法規、督促檢查等宏觀管理職責,而將微觀功能劃分到其他相關部門。此舉有助於打造推進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

第二,聚焦「謀未來」,組建涉及前沿產業的部門。本次機構改革提出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推進數碼中國、數碼經濟、數碼社會規劃和建設等。此舉將有助於提升中國數碼化發展水平。

第三,聚焦「防風險」,加大金融監管力度。本次機構改革提出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統籌推進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改革,此舉有助於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綫。

時下,特區政府致力於建設「有為政府」,國家機構改革的以上亮點,值得特區政府深入觀察和思考。香港的科創發展也有諸多短板,如何用「政府的手」補上短板?香港的發展不能只看眼前、不看長遠,有沒有必要設置「謀未來」的政府部門?香港經濟運行也有風險點,如何改革體制機制、加大監管力度?

每年全國兩會過後,有關工作就進入落地操作階段。對於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工商界來說,如何從「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上找到合作機遇,現在就該盡快行動了!

作者認為,今年全國兩會將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產生深遠影響。(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