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眩暈

副刊版 2023/03/22

分享:

分享:

中醫文獻記錄眩暈病,最早見於距今數千年前《黃帝內經》。經過後世醫家不斷實踐並豐富內容,中醫對眩暈記載了完善的發病機制理論及治療方法。如果說現代醫學能仔細分辨病理位置,那中醫亦優於觀察疾病體徵。

中醫學將眩暈病人病況及轉歸,總括歸納為肝脾腎氣血痰火發病機理。中西醫間觀點差異巨大,這些差異可謂觀點角度不同,但中醫努力於循證醫學研究。不論中樞性周邊性眩暈,皆見有《紅樓夢》裏林黛玉般弱不禁風、氣虛血弱之類體質人士,同樣受眩暈之苦……

中醫四診觀察病人舌脈及症狀,得知飲食情志、起居勞逸、跌仆房勞及稟賦體質等因素可引起眩暈。例如飲食失調方面,時過飢過飽或偏嗜,可損傷脾胃消化功能、脾失健運,食物不能轉化成身體氣血,氣虛則導致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充養;或脾胃無力處理水濕,更容易化生痰濕,繼而阻礙中焦氣血運行通道,致清陽不升,或痰濕鬱久化火、上擾神竅。臨床不難發現不少眩暈患者亦患有消化不良、胃口不佳、腹脹易滯,或喜好生冷,若進食油膩奶類,更是食後易瀉。

至於情緒方面,患者亦易見偏頗,例如平素傾向思慮過度,神態反覆勞倦,或易抑鬱易惱怒。由於五臟主五志,脾主思,肝主怒,日常過於思慮,影響及脾,脾失正常運化飲食能力,或致氣血生化乏源,或聚濕生痰,兩者最終分別致神竅失養或痰濁上擾。若平常惱怒頻作,肝陽上亢,亦易上擾清竅,所以過度思慮與惱怒常作者,亦易引發眩暈。

過勞或久病損傷亦可致眩暈。平常操勞,缺乏休息;或房勞過度,不作節制,亦易損傷五臟脾腎致病。中醫言五體肢節各亦有所主,脾主肌肉,故勞倦過度,亦易傷及脾臟,繼而衍生痰濕或影響氣血生化乏源。若房事不節,率性而為,致腎精虧耗,髓海不足,腦失所養。外傷久病,或經後產後失調,氣血大傷,年老體虛,腎氣自衰或受損,亦可致氣血腎精虧虛,產生眩暈。

總言之,對於眩暈長期患者,建議應腦力體力勞逸均衡,放鬆心情,起居有常,飲食避免過飽偏食,盡量減少油膩刺激性食物。此時,雖春天但難得仍氣候涼爽,何不趁此漫步於庭,放鬆神經?

(iStock)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