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精選入場打卡位 13件藝術裝置 手推車+墳墓最吸睛

副刊版 2023/03/23

分享:

分享:

每年的Art Basel,就算名家如Pop Art代表Andy Warhol、Keith Haring,超現實主義Max Ernst,英國雙人藝術組合Gilbert & George、日本藝術家七戶優、加藤泉、村上隆、奈良美智等等,散布在會場不同的角落,也不及大型藝術裝置吸睛。

今次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的《The Wine Dark Sea》,就將墳墓似的裝置搬上藝術舞台,而來自福州的林嵐《推車派對》,將日常工人使用的手推車、回收的雨傘變成巨型帳篷,喚起大家對勞工及消費主義的思考。

由即日至25日舉行的Art Basel,既是今年3月香港藝術月的重頭戲,也是自2019年後Art Basel最大型的一次展覽,共邀請了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共177間本地及國際頂尖藝廊參與,一如過往,展區共分為「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光映現場」及「策展角落」5大區域。

今年另一重點項目是「藝聚空間」,由著名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擔任策展,以「此刻.當下」為主題,展出共13件大型藝術裝置,包括林嵐《推車派對》、David Altmejd《向量》、Stanislava Pinchuk《The Wine Dark Sea》、Danh Vo《無題》、娜布其《噴泉:夜晚花園》、楊沛鏗《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Siah Armajani《海德格之墓》、舒比吉拉奧(Shubigi Rao)《墨之河II》、徐永旭《瓷土》、Mella Jaarsma《The Constructor》、金泓錫《沉默的孤獨》、Carlos Aires《Like Tears in the Rain》及吳山專、Inga Svala Thorsdottir《拱林》。

亞洲藝術家的創意

當中頗為搶眼的大型裝置,是由現於香港生活的福州藝術家林嵐創作的《推車派對》,她以回收雨傘布料、工業手推車及混凝土作材料,以香港的歷史結構創作出一件全新的場域特定作品,並以此藝術品呼應香港紡織業的製作過程,喚起對勞工及消費主義的思考,通過轉化回收材料的本質,創造令觀眾可以聚集的庇護所,在作品中得到一刻的喘息。

同樣以現代社會及生產業作背景的藝術裝置,是來自首爾藝術家金泓錫的《沉默的孤獨》,他以樹脂、泡沫橡膠、衣服、布料、膠袋、不銹鋼作物料,打造出7個頭戴動物面罩的人形人物,象徵現代社會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透過這些「表演者」旁邊標示的描述,觀者會開始質疑自己對於現實和虛構的假設和看法。看似俏皮幽默的人物,卻提出了與收入掛鈎的價值準則,批評了現今社會,以至全球化資本主義制度中勞動者的地位。

舟山藝術家吳山專跟冰島藝術家Inga Svala Thorsdottir合作的《拱林》,在外形上亦十分吸引。這以木質結構設計而成的作品,為觀眾提供一條行走的通道,也是一處讓人沉思和親密的巨大場所。遊走於場景中,可以不同視覺來體驗作品,包括跟其他人的駐足與擦身而過,或是作為反思和喘息的聚會場所,對內和對外地討論存在的本質。

以裝置反思社會及戰爭

活躍於洛杉磯的藝術家David Altmejd,其藝術裝置《向量》(The Vector),是一個頭頂長着野兔耳朵,以瑜伽姿勢屈膝而坐半兔半人的造型。在塑像延伸至上空的巨型耳朵,象徵如通道般的耳洞。藝術家以這種荒誕的場面,讓人聯想起人與動物、有形與虛幻、腐朽與再生之間的轉變。

而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的《The Wine Dark Sea》,由76塊大理石和瓷釉雕塑分布組成,也是創作人作為墳墓製造學徒經驗的延伸,並以此紀念2016年澳洲發生的瑙魯文件洩漏事件,令於太平洋馬努斯島和瑙魯群島的離岸拘留中心對尋求政治避難者的殘酷虐待曝光,並對戰爭對身體帶來的殘害,以及因為各種鬥爭而流離失所,需要庇護的人們作出的關注。

---------------------------------

童趣中展現社會面貌

除了大型裝置作為打卡位外,今年在展場亦不乏許多充滿童趣的作品,供大家打卡。

Mr Doodle:像90後塗鴉藝術家Mr Doodle在Pearl Lam Galleries便有一個專場,展覽了他七、八幅畫作,在一片粉紅粗綫圖案包圍下,每一幅畫作都在講述Mr及Mrs Doodle生活的點滴,如懷孕、逃跑、在Bubblegum Beach歎世界等等,需要花時間細意欣賞。

Mr.:90年代日本Kawaii Pop其中一位代表人物Mr.,圓面、大眼、色彩繽紛的頭髮,是他賣萌其中一個手法,但內裏其實是想反映人類的孤獨、社交恐懼,沉迷於流行文化逃避現實。

大竹茂夫:曾於歐洲遊學的大竹茂夫(Shigeo Otake),於千禧年初出版了繪本《愛麗絲夢遊仙境》,當中已經湧現了許多奇特的生物。今次Hive畫廊所設的專場,展現了其10幅的作品。縱使在櫻花樹下、公園散步、遊樂場玩耍、參觀水族館,都出現了難以名狀的生物,非常超現實。

草間彌生:由M+的草間彌生展開始,大家對這位波點藝術家一點也不陌生。近日除了在置地廣場中庭,蘇富比將草間兩件重要作品-南瓜雕塑及鏡屋展出外,在Art Basel也有兩件南瓜雕塑。除了大家熟悉以黃和黑為主色外,還有少見的綠色,作於2018年。

Philippe Parreno: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Philippe Parreno,現居法國巴黎。擅長以複合媒體探討時間與人互動的相對性。如果2021年也有參觀過香港的Art Basel,他那紅色的是波波?還是曱甴?的作品《Speech Bubbles》亦聚集在你頭頂,只是不像另一作品《A Time Coloured Space》布滿天花板那麼震撼。今次的作品-《Iceman in Reality Park》屬小兒科了。

Beeple:由於數碼世界的影響愈來愈廣泛,令數碼藝術家Beeple近20年知名度倍增。M+博物館也收藏了藝術家一件作品-動態錄像雕塑《人類一號》,在裝設了4面LED屏幕並一直旋轉的箱子中,第一位誕生於元宇宙、身穿太空衣的人類,在不斷變化的虛擬景觀中邁步前進。今次在厲蔚閣展示的作品,名為《S.2122》,也是動態雕塑,四屏影像,拋光鋁金屬外殼,內部是桃花心木框架,集影像、聲音及NFT於一身。

﹏﹏﹏﹏﹏﹏﹏﹏﹏﹏﹏﹏﹏

《Art Base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日期:3月23至25日(周四至六)

時間:周四至五2pm-8pm;周六12nn-6pm

地址: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票價:由$280至$1,560,分單日至3日門票選購,只限網上購買,展會現場不設售票服務。

作者:陳家昌、何小雲

責任編輯:李越樺

林嵐創作的《推車派對》,當中用上不少大家常見的手推車、回收物料作為靈感。(何小雲攝)

《拱林》中的木質設計通道,充滿視覺玩味。(何小雲攝)

看似幽默的《沉默的孤獨》,卻有對社會的深層次反思。(何小雲攝)

《The Wine Dark Sea》展示出現實中戰爭對人民迫害的反思。(何小雲攝)

《向量》的半人半兔塑像,也有揉合東方和西方對兔子的不同解讀。(何小雲攝)

Mr Doodle在Art Basel的專場,有這幅《Rabbit Rabbit Doodle》。(ID07)(何小雲攝)

90年代日本Kawaii Pop其中一位代表人物Mr.(何小雲攝)

大竹茂夫其中一幅畫作,巨人女孩在俯視着街上不同怪物巡遊?(ID26)(何小雲攝)

草間彌生自熟透的南瓜得到啟發,將大小不一的圓點如條紋般布滿南瓜表面。(IC21 Victoria Miro)(何小雲攝)

不是在冰天雪地,在畫展也可以與Philippe Parreno的雪人合照。(ID09 Gladstone Gallery)(何小雲攝)

這個有天空之城感覺的裝置,結構精巧,不斷有小型升空裝置在移動,而且影像及顏色不斷變更,非常吸引眼球。(IC13)(何小雲攝)

我們熟悉不過的比卡超,在Beeple筆下《Guilty Pleasure》就變得有悲慘的命運。(IC13)(何小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