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網購貨品質量 「退貨險」說出真相
隨着我們進入在綫購物時代,在綫購物已成為普遍的消費行為。對零售商來說,管理產品退貨愈來愈重要,一方面,退貨的便利性已被證明是決定消費者在綫購買的關鍵因素,據UPS的消費者調查顯示,90%購物者會檢視退貨政策、67%購物者在購物前會這樣做,在這些購買前預檢者當中,當消除了退貨麻煩的憂慮下,81%的人可能會決定購買,完成交易;在另一項調查中,81%的消費者表示,當他們必須支付退貨運費時,他們不太可能進行購買,可見處理好退貨政策,對營銷成功與否相當關鍵。
退貨率遠超實體店 成本負擔大
另一方面,因產品退貨而引發的成本負擔,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在今天數碼購物的潮流下,相信會加劇這種成本壓力。根據一些相關研究,與傳統「實體」商店相比,在綫銷售渠道的回報率更高,不過有在綫訂購的所有產品中,估計至少有30%被退貨,這與實體店購買的8.9%形成鮮明對比。
對消費者和零售商來說,電子商務的退貨問題特別值得關心。由於無法對商品進行實物檢查和評估,消費者對在綫產品的質量感覺十分不確定,而隨着網上購物激增,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成本無疑是巨大的。例如在2020年,僅在美國,退貨運費估計達到5,500億美元,這筆巨大的成本費用,給消費者和零售商雙雙帶來沉重負擔,隱隱然成為一般網上購物的主要障礙。
為減輕用戶的退貨運費負擔,中國主要網購平台淘寶網於2010年主動與華泰保險公司合作,開發「退貨運費險」(以下簡稱「退貨險」);於2013年,阿里巴巴與華泰財險進一步創辦了第一家純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財險,專門在淘寶網承保「退貨險」。淘寶網的主要競爭對手京東,也在2013年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集團)和中國人壽,聯合推出了類似的保險。
「退貨險」由零售商或消費者於在綫交易時購買,若消費者後來退貨,保險人(保險公司)將向受益人(消費者)支付預先指定的保險金額,以補償退貨運費。到了2015年,退貨險的年銷售額已飈升至1.7億美元,當年的11月11日「光棍節」,「退貨險」的銷量峰值更達到單日1,500萬美元;於2019年,共售出了約150億份退貨保單。
是否為其消費者購買「退貨險」,完全由零售商自行決定,並且所有潛在購物者都很容易知悉此舉。有趣的是,盡管「退貨險」具有潛在好處,但並非所有零售商都選擇參與,自然會出現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為甚麼有些商家採用「退貨險」,有些商家不用?哪些因素決定了零售商採用「退貨險」帶來的好處或盈利?零售商的特徵,尤其出售產品的質量,在採用「退貨險」(或其他方式)中可以扮演甚麼角色,起到甚麼作用?購物者能否從零售商決定採用「退貨險」中,推斷出一些關於零售商的有用信息?由於消費者在綫上購物時,對貨品的質量總有不確定性,主要是產品的退貨問題引起,「退貨險」能否作為「信息代理」(information proxy),減輕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從而減少產品退貨?更重要的是,一個基本問題是:誰從中受益,是零售商還是消費者?有沒有人受損?
為了解答上述這些問題,筆者構建了一個具有「質量信息不對稱」的博弈論模型,聚焦研究「退貨險」在向消費者傳達質量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具體來說,筆者假設一家在綫零售商,向購買前不確定產品質量的消費者,提供高質量或低質量的產品;質量是零售商的私人信息,只有商家自己最清楚,據此判定消費者收到商品後要求退貨的概率,而高質量的產品,消費者退貨的可能性更小。零售商自行選擇是否為購買其貨品的購物者買保險,假如購買,購物者退貨的成本將由保險公司承擔;或者消費者自行購買「退貨險」。保險公司則決定對零售商和消費者收取的保費。
「退貨險」保費 助推斷產品質量
筆者從由京東商城10,000多家零售商所收集到的數據集進行分析,有關分析的模式和計算方法,於本文不細表(有興趣讀者可參考筆者的論文「Signaling Quality with Return Insurance: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扼要來說,為減輕購物者對產品退貨麻煩的擔憂,「退貨險」本質上是保險公司、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的成本分攤協議。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顯示,「退貨險」可以作為一種信息工具,將零售商有關產品質量的私人信息,傳達給消費者;換言之,貨物的質量只有零售商最清楚,消費者在綫上購買前並不完全洞悉,亦即當產品質量是零售商的「私人信息」時,消費者可以從零售商的商品價格、採用「退貨險」的情況,以及保險公司的保費中,推斷貨品的質量。
研究結果清晰表明,「退貨險」可以成為高質量的有效訊號。換句話說,當消費者對貨品質量缺乏充分信心,並期望高品質和低品質之間存在顯著差距時,通過零售商所採用的「退貨險」,就可以將高品質與低質量零售商區分開來,這對於網購無疑是一個很有效的參考訊號。
消除消費者疑慮 促電商發展
此外,我們還發現第三方(即保險公司)的存在,會導致訊號出現「雙重邊緣化」(double marginalization)現象,加強了訊號的區分能力。所謂「雙重邊緣化」,原意是指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作決策時,只考慮各自邊際效益,而不考慮供應鏈中其他成員的邊際效益,而單方的決策會影響到市場需求,進而導致每一方獲利減少,是供應鏈成員不合作的結果。總而言之,與零售商直接補償消費者退貨麻煩的免費退貨相比,「退貨險」往往成為選擇的有力訊號。
作為一種有效的質量訊號,「退貨險」還可以提高「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使消費者感覺獲得額外利益,並減少產品退貨。它對保險公司的利潤優勢,在質量不確定性嚴重的情況下最為明顯。
筆者的這項研究成果,可給網購者參考,即通過貨品的「退貨險」,消弭對貨品質量不確定性的憂慮,透過這個「退貨險」訊號,減少退貨可能引起的麻煩,並享受到「消費者剩餘」;更重要的一點是,在消費者基於「退貨險」消除了對貨品質量不確定性憂慮而決定購買的情況下,相信有助促進電子商貿進一步發展。
作者:于漫
責任編輯:朱俊賢
▲ 在綫購物已成為普遍消費行為,與傳統實體商店相比,在綫銷售渠道的退貨比率高,因產品退貨而引發的成本負擔巨大。(新華社資料圖片)
欄名 : 庖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