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這回事

副刊版 2023/03/24

分享:

分享:

廣告公關營銷界朋友飯聚,有人提起一個宣傳campaign,由字體、文字、圖片、海報到影片,個個反應奇大:「點解會出到街?」、「幾廿年前都未至於咁喎!」、「娘到替佢哋尷尬!」……席間有人問:「邊個係導演?廿幾年前嘅內容同拍攝手法喎!」

本地廣告公關營銷界圈子細,一向以來,哪公司哪導演幫甚麼客戶做甚麼策劃甚麼作品,沒有秘密。然而,這個宣傳活動卻沒有廣告公司或人認頭,神秘詭異的,知道內情的廣告朋友說:「那位導演不想人知是他拍的。」大家一聽就明,不禁失笑。即是說,一、那位導演明知替客戶做着一件不太符合自己品味水平之事;二、但他不想被人笑,故接了job也想隱姓埋名。背後客戶不缺錢,絕對可以做得更好,何以最後批出這樣的產物,實在匪夷所思。

我很好奇,這個活動背後拍板人會認為,以此能取悅何人?上頭?目標群眾?其實,拍板人有否了解目標群眾或上頭的真正口味?抑或只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對方想看到這種品味?我跟友人和學生傾談,他們看了海報後,有人說:「如果這種東西是基於以為咱們就是這種品味兒,是很大的誤會和侮辱」、「我們早已超越這個水準了」、「他們只要到上海M50創意園、復星藝術中心或北京798大型創意藝術區走走,日後出來的東西,就不至於此吧」……目標群眾的品味和水平,明顯遠超過這次活動背後的拍板人。

其實,每個宣傳活動都想取悅一些人(即目標群眾),那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對目標群眾一知半解、只單憑自己對他們非常狹窄的認知去「揼」出個不倫不類的東西來,以為目標群眾就是喜歡這種格調和口味,不能取悅和吸引他們之餘,或更會惹起反感—「你以為咱們就是這種品味兒嗎?」人家老早已超越了。故事教訓:拍板人啊,勿以自己的品味當作別人的品味。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