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不想只為多巴胺
人情緒有喜怒憂思悲驚恐,快樂心情人皆喜歡。大腦內多巴胺及血清素與快樂情緒息息相關,隨着對神經系統認識愈深,愈了解到多巴胺多與上癮行為有關,過分追求興奮刺激其實無底深潭,反觀腳踏實地中滲透着的小確幸,更令人有細水長流快樂與滿足感。
多巴胺為人體神經系統內存在化合物,為神經間傳遞信息物質。正如其他神經傳遞物質,主要分布於神經綫之間連接處,並因應身體需要而將信息放大或縮小,這其中依靠不同種類的傳遞物質或受體類型控制。例如遇上興奮事物,大腦會分泌更多多巴胺,促進更強烈及廣泛的腦信息,使產生快感刺激感,作正面回饋獎賞。
多巴胺有助大腦回饋行為,但亦解釋過了頭的上癮機制,例如由進食過度至嗜食:由於遠古人類食物稀缺,若能進食到甜美肥甘食物,便盡量狼吞虎嚥以儲存熱量,大腦亦分泌更多多巴胺,產生愉悅感,以鼓勵狩獵及進食行為。
但隨農耕畜牧技術進步,普遍人已較少機會過分飢餓,但人類仍對香濃食物趨之若鶩,不斷進食以取得快樂感,全然不顧體重後果,這其實是沉迷多巴胺快感之錯。多巴胺鼓勵人們嗜食、追求感官刺激或冒險行為,但若適得其反,忽略事物真實目的或長遠利益,例如沉迷遊戲機激殺快感及畫面,或社交平台的虛擬互動,往往後果易迷失方向,無止境追求刺激的遊玩畫面。
此外,大腦對多巴胺刺激猶如小朋友追求糖果獎勵,若忽略對過程中努力的肯定,往往本末倒置,愈是追求更多糖果回報,多巴胺情況相似,結果只求快感獎勵,更甚至外求遊戲刺激,追逐大腦內多巴胺迴盪。例如考試只求高分數,而不明白考試實為測試自己對課題了解程度,結果試後便把書本束之高閣;或因分數而過分失意,未能反省溫習過程問題,結果試後便與手提平板遊戲形影不離……
反觀另一些研究,只指血清素雖然與快樂有關,但其分泌多少與多巴胺的機制很不相同,其水平與努力過程關係密切,例如長跑過程中雖然汗流浹背,但對跑步步伐節奏,氣促短氣呼吸的堅持,反過來刺激血清素的分泌,產生對自己堅毅意志及健康感的快樂,而非只有衝綫一刻的多巴胺瞬間快感。
追求獎勵及喜悅感非錯誤,多巴胺快感亦非全然錯誤,只是不要過分以獎勵為目標,本末倒置,實際應以堅持過程而快樂,多巴胺如是,做人亦如是,大家共勉之。
▲ (專欄作家提供)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