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將軍澳填海規劃 應問計於民創雙贏
「迎着海風追落日,再在華燈中多角度欣賞當紅的跨灣大橋,沿岸美景讓人應接不暇。」這是一位單車手周末馳騁將軍澳海濱長廊時發出的讚歎。不過,可能在不久將來,單車手會發現這條全港第一條附設行人道、單車徑和觀景台的高架橋,其不遠處的山腳竟冒出一大片鋼筋水泥龐然大物,橫臥在25公頃的大型新填海區上;而未來海灣景觀,甚至連空氣的味道,都跟現在大不同了。
根據發展局即將完成公眾諮詢的規劃建議,未來這片稱為132區新填海區,位處調景嶺華人永遠墳場對出海面,計劃大型填海及設置6大公共設施,包括混凝土配料廠、廢物轉運站、海上垃圾收集站、建築廢物處理設施、公眾填料轉運設施、電力變壓站等。發展局不認同外界指集中興建的6個設施屬「厭惡性設施」,並稱與最近的住宅相隔1公里或以上,會透過垂直綠化和外觀設計,令建築物與周邊環境協調。可惜,這類簡單化回應如隔靴搔癢,不僅未能切中現代都市規劃的痛點,更難以消除區內政界人士和數十萬居民的重重疑慮,反而激化地區爭議,引發矛盾。
近住宅區填海建6設施 惹爭議
從將軍澳最新民意調查到多場諮詢會來看,居民對132區規劃回響激烈,絕大部分憂慮在出海航道和密集住宅區附近大舉填海,並「一炮過」興建具污染性的6大設施及日夜運作,設施離民居太近及過分集中,勢必持續影響區內甚至對岸杏花邨一帶的空氣質素、生活環境及居民健康,並帶來高污染、高風險等永久性問題,影響生態環境和子孫後代。
綜合近期政界和專業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設性建議,大致可歸納4大要點:
1)將軍澳區現時人口逾50萬,發展至今已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大型成熟市鎮,對出海岸綫是香港東部碩果僅存的純天然海岸綫,不應輕易破壞;而規劃中的132區涉及約1.5公里天然海岸綫,包括花崗岩、火成岩及雲英岩,這些地貌岩石組合於1.4億年前形成,在香港非常珍貴。
過往迪士尼樂園及石鼓洲填海工程,皆能保留海岸綫,還望政府聆聽市民訴求,發展的同時,能平衡居民的影響及環境的損害,為後代保留無可替代的天然生態資源,尋求雙贏政策。
設施遷入岩洞 減污染增供應
現代化建設講求高質量發展,香港的都市規劃水平應與時並進。專業人士對132區近乎一刀切的規劃設計不禁會反問:「非要將所有設施一併興建不可?填海是唯一的方法?」
從全方位思維出發,把部分設施搬入岩洞的方案值得認真研究,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同規劃署完成的「岩洞發展長遠策略研究」,包括佔地約108.8公頃、第30號位於油塘的策略性岩洞區,臨海交通方便,亦能減少對周邊居民的滋擾;當局制定規劃不應只算成本帳,社會民生效益更重要。不少專家認為,現時香港已有不同種類岩洞設施,建造岩洞亦經驗豐富,包括赤柱污水處理廠及港島西廢物轉運站,設施有效隱藏於岩洞內,減少對環境和景觀的影響。利用創新方法增加土地供應,善用岩洞更有效釋出珍貴的土地資源。
2)將軍澳新市鎮屬灣形設計,所有空氣或海水污染物於口袋型海灣內積聚、不易散去,132區新建6設施不僅會加劇區內環境污染,倘出現氣候異常或運輸堵塞,會否令將軍澳變成垃圾灣?
灣形設計污染物難散 變垃圾灣?
過往將軍澳社區一直承受堆填區及填料庫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居民原以為堆填區關閉有期,將藍隧道與港島/九龍正形成半小時生活圈,生活環境和質素有望逐漸提升,然而傳來令人震驚的132區填海消息。將軍澳夏季約4成時間吹南至西南風,居民普遍憂慮,填海及水泥廠和廢物轉運站等設施的興建及運作,所產生泥塵及垃圾臭味將隨風吹向沿岸高密度社區,勢令垃圾臭味重臨將軍澳。居民期望當局真心體察民情,另覓遠離民居的選址如茶果嶺道或遷入岩洞。專家建議,可考慮鯉魚門舊石礦場,該地不但是熟地,且毋須大幅填海。
事實上,無論當局如何承諾修飾外觀,混凝土配料廠及建築廢料處理設施的運作,仍將令PM 2.5懸浮粒子增加,嚴重影響區內空氣質素,加上將軍澳區濕度較高,懸浮粒子和塵埃不易散去。而工程開展期間及日後建成後,將有大量工程車、泥頭車、田螺車等車輛頻密進出,不僅影響空氣質素及造成噪音,還將增加交通負荷,嚴重滋擾居民生活,宜居從何說起?
值得留意的是,位處將軍澳南、眺望跨灣大橋的新入境處總部大樓明年啟用,數十層的新大樓位於當風處,未來作為新地標之一,猶如「小聯合國」的全球旅客聚集地,如果屆時頻現空氣和噪音污染隨風傳送,如何能讓他們對外講好香港故事?難道這就是百姓期待的港式現代化?
3)跨灣大橋、將藍隧道通車後,大大縮短將軍澳對外交通時間,混凝土跨區運輸時間隨之減少,可見供應九龍東及新界東的混凝土廠選址不是非將軍澳不可,何須再於區內設第二家混凝土廠?
再者,西貢區內康健路已有一家混凝土廠,而將藍隧道縮短將軍澳及九龍之間的距離,達致半小時生活圈,是否有必要再於區內新增一家混凝土廠?
由於混凝土材料混合後,會在一段短時間內凝固,必須1小時內運送到各區工地,否則有可能影響成品質量。發展局曾於去年表示,油塘已逐步轉型為住宅及商業區,所以關注該區運作中的混凝土廠會帶來土地用途兼容性問題,以及空氣污染和噪音等環境影響。事實上,將軍澳向來有「睡房社區」之稱,132區填海項目距龐大而成熟的商住區僅1公里,比油塘更易惹來土地用途兼容性問題、及污染和噪音等環境爭議,當局規劃是否有雙重標準之嫌?專業界建議,應研究在茶果嶺道天后廟對出官地一帶海面,處理九龍東/將軍澳的垃圾轉運站。
4)在電力設施選址上,有建議考慮東龍島及鐵篸洲,位處港島及新界中間,對於接駁中電及港燈的電網更為有利。中電早前有計劃在清水灣對出海面興建離岸風電場,通過海底電纜接駁,然後在臨近康城的137區近臨時混凝土廠位置,興建接收站上岸接駁電網,發展局可考慮合併發展。
另為減少填海需要,何不在港島、九龍、新界各設海底電纜着陸點,縮小規模,分散電網故障風險?再者,海底電纜由深圳大亞灣核電站輸電到港,由香港以北的電廠輸電到本港最南端,海底電纜長度估計為75公里,何不就近在香港東北面沿岸興建變壓站,以減省成本?
謀劃貼近百姓感受 解民生憂患
香港是國家發展大棋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正處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亦說,長期在地方工作,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認為「高手在民間」;他強調會推動各級幹部多到基層去調查研究,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幫助基層解決更多實際問題。政府工作就是要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去謀劃、推進,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領導幹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更好為科學決策服務。特首李家超近日主持「全國兩會精神分享會」,亦鼓勵官員認真學習、落實習近平重要講話和兩會精神,並團結香港各界人士,保障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大都會發展規劃關乎千家萬戶,填海工程更是百年大計,必須本着為民造福、對歷史負責的精神,高瞻遠矚,全力提升規劃和決策的質量水平。要提高管治能力,前提是要有系統性思維,做足可行性研究,並向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經驗豐富的規劃部門取經,尤其深圳、上海;同時要打破本位主義和傳統的僵化思維,準備好多套預案,注重解除民生憂患,以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引發地區矛盾,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添煩添亂。
政界人士期盼有關部門官員,在規劃設計上多傾聽民意,從善如流,不再滿足於見步行步交功課,而是跳出舊框框,提升思維層次和創新意識,具備全盤及長遠的策略性思維,貼近老百姓感受,科學籌謀,高質規劃,贏取民心創雙贏。
▲ 現代化建設講求高質量發展,把將軍澳132區填海項目部分擬建設施搬入岩洞,除了可減少對環境和景觀的影響,亦有效釋出珍貴的土地資源。(筆者提供設計圖片)
撰文 : 方國珊 西貢區議員、專業動力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