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香港造地的緩急輕重
關於「交椅洲填海計劃」的公眾諮詢日內結束,相對於該項目的財政投入與社會影響,公眾與各大專業參與的過程及成果,明顯未如人意。除了行政安排和過去數年間社會氛圍、政經體制的變化,最關鍵的始終是港府在發展思維與具體舉措上,未能回應時代所需。
過去10年間,但凡涉及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的熱議,筆者每每重申「5個層次、3項主張」。其實,每一個具體的造地計劃,包括交椅洲人工島在內,無論規模大或小,都僅屬技術層次的第五層。
先引領公眾業界 思考「生活願景」
政府的角色,首先是引領公眾和業界思考「生活願景」,在此願景下訂定「人口政策」,再根據人力資源,調整「產業結構」,而產業政策就是「城市規劃」關鍵的輸入條件;最後,大大小小的「造地計劃」就成為實現相關規劃、設計的具體組成。
可惜的是,過去10餘年來,從政府到民眾,社會上下的目光與資源,只聚焦第五層,當香港發展的外緣內因發生深刻變化,相關討論與結論,自必變得不合時宜,所以技術問題,須從技術層面着手,但更要從戰略層面着眼。
關於造地,區區的3項主張,向來是:多管齊下、明定優次、因時制宜。具體說到交椅洲,愚以為,眾多技術爭議,部分屬於稻草人式偽命題、部分欠缺專業論斷作基礎。例如填料問題,其實隨着本港及珠三角市區重建加快,大量且不斷產生的建築廢料,足以應付上千公頃面積的填海;復又,在中部海域進行工程,其施工難度,以及對漁業、生態、航運的影響,固然不能無視,卻不見得比三跑,或其他大嶼山西北發展計劃更大、更難解決。
交椅洲填海 落後港內外形勢變化
區區認為,「交椅洲填海」真正風險所在,是相關規劃落後於香港內外形勢變化。相較於曾、梁時代,香港面對的地緣環境、人口態勢、產業機遇,乃至城市空間布局,悉數發生深刻變化。因此,整個「明日大嶼計劃」應否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第一選項,實在值得全港上下深思。10餘年前醞釀「東大嶼」概念時,正值曾蔭權政府後期,其時本港經濟明顯過熱,土地資源的嚴重缺乏,已直接衝擊到社會穩定和有效管治;其時經濟繁榮、社會穩定,香港人口穩步上升,至2019年逾750萬,生活、工商空間愈見緊張,成為投入海量資源,在中部水域填海的重大背景。
然而,過去4年,經過一重又一重天災人禍,眼前的我城,或許告別了最長的黑夜,但很明顯,距離一切復元尚遠。本地青壯勞動力流失未見減緩,相比起物流、旅遊、餐飲、零售前綫人力的不足,政務官、公務員、警察、醫護、教師等多個支柱行業一成上下的流失率,更直接衝擊香港公共服務的質素與可靠度;而上述種種,無一不涉及公共資源的調整。哪塊地值得發展、哪分錢值得花,已到了必須精打細算、慎之又慎的時候,庫房的彈藥該當如何用,絕不能用「過豐年」時的思維和態度。讓人遺憾的是,最近兩屆特區政府,在開發土地、營建房屋的舉措,如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項目等,其財政紀律實在難讓納稅人放心。
當然,我們並沒有傷春悲秋的權利,香港的成功,從來是靠迎難而上、危中見機。說到底,所謂「明日大嶼」也只是港島中西區和九龍南端的延伸;在「群聚效應」之下,真正有潛力發展起來的,也只能是金融業及專業服務。
兩條腿走路 發揮「一河兩岸」地利
要完成兩條腿走路-創科與服務業並重,始終要發揮「一河兩岸」的地利。新界東北面對鹽田、羅湖,新界西北面對福田、南山的戰略空間,成為香港下一個10年、20年,甚或更遠的將來,最大、最可靠的地緣優勢。
事實上,自殖民時代至回歸之初,原本作為「陸港緩衝」的新北邊境,如今成為深、港之間最大、最開闊、最平整的土地儲備。無論從資源運用、發展潛力還是產業多元化的角度,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源投入的優次,新北都會明顯優於交椅洲。
退一萬步講,在全球經濟前景未明、融資成本日增、本港土地財政不穩的情況下,各大開發計劃齊頭並進的構想,自當全面檢視,這對於謹守基本法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自然也是百利無害。
就此而言,除卻負責開發、房屋、運輸、基建的部門,更高層級的財政司、特首會同行會,也要重新排梳未來5至10年港府的財務損益和現金流。風高浪急、形勢丕變,眼前新挑戰、新機遇處處,上述種種,還望當政者謙恭省思。
▲ 筆者認為交椅洲填海真正風險所在,是相關規劃落後於香港內外形勢變化。(資料圖片)
撰文 : 許楨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