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電競分子 電動四驅房跑Mercedes-Benz EQE 53 4MATIC+
月前,我們測試過平治的EQE 350+電動車,它予人最大感覺就是「很舒服」,一切設定都以平順行駛為主。如今再試其加辣版本平治-AMG EQE 53 4MATIC+,味道極為不同,可說是真正的戰鬥格,兩者的分別,大概也等同於以往一部E 200跟AMG E 63 4MATIC+的差距,駕駛起來是兩碼子的感覺。
升級四驅
其實當EQE 350+去年開始在港發售時,屬AMG版本的EQE 53 4MATIC+那刻亦已同時到港,只是代理方面留待最近才讓本地媒體拍照和試車。兩部車使用容量相同的電池組合,不過後者轉用了前、後雙摩打設計,即是變成了一部四輪驅動電動車,最大馬力和扭力則由原來的292hp和57.61kgm提升至625hp和96.87kgm,0至100km/h加速時間則由6.4秒大幅縮短至3.5秒。
110%力量
而且,這部供拍照的測試車,已加配了AMG DYNAMIC PLUS Package,假若切換至Race Start模式的話,還可啟動它的Boost Function,以提供110%動力輸出,令迅間力量增加至687hp和101.97kgm,在這條件下,只需3.3秒便可完成0至100km/h起步,坐在車廂內,其推背效果極其強烈,完全不覺得EQE 53 4MATIC+的車身淨重高達2,525公斤。
更強彎路能力
而在AMG DYNAMIC PLUS Package外,這部EQE 53 4MATIC+還有AMG Track Pace、AMG RIDE CONTROL+氣壓懸掛連可調校吸震筒,以及主動式後軸轉向,在蜿蜒山路上急拐,車身傾側幅度明顯較EQE 350+輕微得多,就算在走彎時,車輛會出現明顯重心轉移情況,四條前265/35R21、後295/30R21輪胎也有足夠能力去承受強大的橫向離心力。較可惜的是,EQE 53 4MATIC+雖裝有四輪轉向系統,但因為尾輪胎過於闊大,令尾輪的轉向角度僅得3.6度,不能像EQE 350+的後軸那樣用盡最大10度的轉向角度,稍為削弱了靈活性。
真正長途車
可是說到底,EQE 53 4MATIC+仍是部速度感極其強烈的電動車,不獨如此,其充電速度也頗高,據車廠資料,EQE 53 4MATIC+能支援最高170kW直流電快速充電,於32分鐘便可以由零電量回充至8成,在緊急時,只要快充15分鐘,就可以即時補充最少180公里行程。在歐洲、美洲、以至中國內地,駕駛者要開着EQE 53 4MATIC+穿州過省地行駛,來到2023年的今天,已經變成絕對可行和可能的事了。
...................
規格表
售價:$1,878,000 / $1,688,000(「一換一」計劃)
車型:4門5座位電動房車
電池:100kWh鋰離子電池
可用電量:90.56kWh
最大馬力:625hp / 687hp(RACE START模式)
峰值扭力:96.87kgm / 101.97kgm(RACE START模式)
驅動形式:四輪驅動,單速自排,雙永磁同步摩打
制動:前/後~通風碟
車身長X闊X高:4,946 X 1,906 X 1,492mm
前/後輪軸距:3,120mm
車重:2,525kg
輪胎:前~265/35R21 /
後~295/30R21
尾箱容量:430L
0-100km/h加速:3.5秒/ 3.3秒(RACE START模式)
極速:240km/h
平均耗電量:20.2-22.6kWh/100KM(WLTP)
最高續航距離:525km(WLTP)
直流電充電功率:最高170kW
快速充電時間:32分鐘
11kW交流電充電時間:8.25小時
====================================
查詢:仁孚行(2895 7339)
作者:道仁
責任編輯:張頌婷
▲ 平治AMG EQE 53 4MATIC+表現強勁,是一部講求速度的電動車。(道仁攝)
▲ AMG DYNAMIC PLUS Package具更精確調校的跑車式懸掛裝置、獨特轉向調校及特殊引擎用途。(道仁攝)
▲ 前座起用了AMG版本座椅,椅背兩側的支承力十足,至於後座,則有着非常充裕的空間。(道仁攝)
▲ 前座起用了AMG版本座椅,椅背兩側的支承力十足,至於後座,則有着非常充裕的空間。(道仁攝)
▲ 由於是AMG版本,因此車頭「鬼面罩」也改用了較為古典的直紋設計。(道仁攝)
▲ 完全起用數碼化按鈕和顯示,已是新世代電動車的常見安排。(道仁攝)
▲ 要發揮出EQE 53 4MATIC+的實力,將駕駛模式定於 S+ 乃是個合理選擇。(道仁攝)
▲ 作為車系中的頂級型號,車廂配備Burmester音響系統也是很合理的事。(道仁攝)
▲ 車頭沒有太多機械或電子設備,最搶眼的,應是兩個裝着粉紅色冷卻液的透明水壼。(道仁攝)
▲ 由於後輪過於闊大,令後軸的轉向角度只得3.6度,稍為削弱了轉向靈活性。(道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