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扭轉經濟壓力 需更直接刺激政策
去年以來,中國政府為支持經濟發展,在各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擇要而言,針對市場主體的,主要是減稅降費;針對市場環境的,主要是放寬防疫措施,社會生活基本恢復常態;針對宏觀經濟的,主要是投資基建,包括新基建和老基建;針對金融環境的,主要是放鬆銀根,包括減息和降準;針對房地產業的,一方面是便利優質房企的融資,增強其融資能力,減輕其資金壓力,另一方面是支持剛性和改善性需求,降低民眾買房的按揭門檻,以增加對房地產的需求;針對科網平台和民營企業的,主要是表明政府的支持態度,並在業務發展上給以政策支持。
在這幾方面政策的作用下,中國經濟較之前有了一定好轉,今年1至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均回到擴張區間;綜合PMI也在擴張區持續走高,說明經濟復甦初見成效。不過,如果從工業看,1至2月工業增加值按年僅增2.4%,不盡如人意;由於歐美經濟放緩,進出口下跌的壓力也很大;物價方面,預計3月的通脹指數(CPI)可能將按月錄得下跌,反映生產者成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預計將錄得按月下跌,說明經濟熱度有降溫的可能;金融數據方面,雖然1至2月的廣義貨幣(M2)都保持較高按年增速,說明資金環境較為寬鬆,但更反映消費慾望的狹義貨幣(M1)按年增速卻顯著偏低,說明需求尚未大幅好轉。
現行政策潛力 難推動全面復甦
從幾方面數據看,中國經濟目前大致處於一種正在復甦、但復甦基礎不牢固、各方面數據冷熱不均的狀態。如果不加推動,經濟中的負面因素就可能滋長,危害經濟復甦。
草根調查和民眾的切身感受,也支持經濟處於冷熱不均的弱復甦狀態。就業困難是今年內地的普遍現象,各地都有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即使是內地一流大學畢業,今年要找份合意的工作也是相當艱難,說明企業擴張乏力,微觀層面經濟前景難言樂觀;在賣地受阻的情況下,各地政府財政收入普遍不佳,公務員普遍有降薪壓力,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地方政府,已經幾個月發不出工資,無力推動經濟增長。
雖然政府一再要求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經濟,但實際上可操作性成疑,因為今年中小企業的情況普遍不理想,外需大多定單萎縮,內需也面臨重重壓力,需求有限,企業經營困難,銀行出於風險考慮,自然不願意向中小企業貸款。如果政府堅持,銀行就只好進行技術處理,例如將原本是大型企業的貸款客戶,通過技術處理變成中小型企業,以滿足監管要求;另一種常用的技術手段,就是向來貸款的中小企業收取高額的保證金,最多可以收到100%,變相形成帳面上有向中小企貸款,實際上基本沒貸的糊弄遊戲。
銀行雖然願意向民眾進行個人消費貸款和按揭貸款等以支持消費,但由於民眾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不願意借錢消費,部分甚至提前還貸,導致消費和按揭貸款等都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銀行有錢無處貸,未能有效刺激消費擴張。
截至目前,政府擴張信貸的努力,實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銀行集中向背景雄厚的國企、大型企業貸款因為風險低,銀行不賺錢也要貸;二是集中向國家批准的基建項目貸款,因為符合中央政策,同樣風險低。至於其他方面,考慮到各種風險,銀行就以觀望為主。
如果盤點一下各方面刺激政策實行到現在的成效,基建項目方面可以說效果明顯,科網平台有見底回升之勢,而房地產雖然全面好轉的迹象未見、但也大致已經見底;相對效果不佳的,主要是民眾的消費需求尚未顯著好轉,中小企業的經營依然困難。簡單總結,就是在一些重要的點上,政策刺激的效果不錯,但是在更廣泛的面上,情況尚未發生根本好轉,而現行政策的潛力,似已不足以推動經濟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繼續好轉。
需求不足 鬆信貸難解缺錢問題
今年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千頭萬緒,但要說其中最有共識的,可能就是「沒錢」,或者用比較學術的說法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據研究者測算,近兩年中國資產市場的巨大波動,造成了大約30萬億人民幣的財產蒸發,這個損失對家庭財富的巨大破壞,可能是家庭普遍感覺「沒錢」的主要原因。
家庭「沒錢」、地方政府「沒錢」、中小企業「沒錢」,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錢」自然啥都難辦,自然需求不足,自然導致經濟不易全面復甦。
金融系統放鬆信貸,本來一定程度可以解決「沒錢」問題,只要大家願意借、銀行願意貸,錢就有了,但是當前的情況又不那麼簡單:家庭和個人由於對經濟前景抱持謹慎態度,不願負債,銀行願意貸,他們也不願意借;中小企業則相反,它們經營困難、有借款的願望,但銀行考慮風險,又不願意貸給它們;地方政府現在要壓縮負債,清理隱形債務,政策上不支持它們繼續大舉負債。
所以,受制於當前的各種限制條件,銀行放鬆信貸實際上對真正缺錢的地方效用不大,無法解決困擾經濟的「沒錢」問題。
中央財政加力 振股樓助增收入
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等,要求今年的首要工作就是擴大消費。
擴大消費就要解決錢的問題,中央指示要增加居民收入和解決房地產問題。解決房地產問題也屬於廣義上的增加居民收入,因為房地產的價格穩定了,就代表着家庭的主要財富穩定了,被房地產困境鎖住的資金就可能釋放,有利於居民的消費慾望恢復。
增加居民收入,無非是增加其直接收入和間接收入,在企業經營困難的環境下,企業可能未必有能力通過增加工資的手段,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因此如果要增加居民直接收入,可能需依賴財力更為充裕的中央財政;至於間接收入,對普通居民來說,可能主要包括投資收入,例如股市和樓市投資,因此搞好股市和樓市也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從已經過去的第一季情況看,單靠現行政策不易實現中央提出的「恢復和擴大消費」,如果要更好完成中央提出的發展目標,財力充裕的中央財政可能需要更大力度的直接投入。
▲ 作者認為,在間接收入方面,搞好股市和樓市也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