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重回國際舞台 邁向亞洲藝術中心

評論 2023/04/15

分享:

分享:

香港已重回國際舞台,最少在藝術世界而言;只要看看上月的香港藝術周及多個文化藝術活動在港舉行,都必定感受到當中的熱鬧氣氛。

藝術界紛來港 出席活動盛事

多位國際頂級博物館的館長、多家國際和本地著名畫廊、美術館、知名收藏家、藝術界權威和具影響力人士,當然也包括眾多藝術家,來港出席不同的相關公開和私人活動;我在這段時間收到很多正面的意見,不少朋友都真誠說,香港以更強和更好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這不單是對香港投下信心之票,亦對香港未來作為亞洲主要藝術中心的有力支持,不少人表示會與家人和朋友再來香港。

整個香港藝術周的核心日程,都安排得十分緊湊,包括演講、展覽開幕、私人晚宴、午餐會、討論和論壇,也有博物館高峰論壇。

對M+博物館而言,這是我們首次正式歡迎和接待藝術界中一些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而對不少人來說,亦是他們自疫情以來的第一次旅行。無論是首次又或再來港的朋友,我們都很高興他們的到來,而他們對M+作為視覺文化博物館表示認可,也令我們感到鼓舞。我們與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Bilbao Guggenheim Museum)的合作亦證明了這一點,該美術館將於6月底舉辦草間彌生回顧展,該展覽由M+策劃,為亞洲除日本以外最大型的草間彌生作品展覽。

我樂意看到各方把關注重點都放在藝術、文化生態系統和本地藝術家身上,這能為新晉藝術家帶來更多機會,一方面培育未來合作,另一方面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藝術和科技在未來顯然佔重要位置,而香港乃其中一個在很早時期已採用元宇宙、Web3和區塊鏈技術之一員,這些科技都正改變藝術家、畫廊、博物館和參觀者的交流。正在M+展出的《人類一號》由藝術家Beeple創作,展示第一位誕生於元宇宙(即建立在互聯網上的立體虛擬世界)的人類,首次在亞洲展出。

而M+幕牆現時委約作品為瑞士空間影像藝術先驅皮皮樂迪.里思特(Pipilotti Rist)創作的全新作品《信手不渝》,現時至5月21日期間的晚上7至9時,以及5月22日至6月17日逢星期六日晚上7至9時,在M+幕牆上展出。

強大慈善傳統 為社會樹榜樣

對於一個國際文化中心是否成功發展,慈善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影響了整個生態系統,從世界級博物館到年輕、新晉藝術家,支持創意發展的教育計劃,私營機構的慷慨協助對每個主要文化藝術之都也十分重要。

在籌備及舉行香港藝術周期間,這些題目都列入重要議程,先後有多個重要論壇讓慈善家、企業捐贈者、受眾、提供研究、諮詢、法律和其他相關支援服務者等參與討論,以促進業界發展。慈善項目在香港發展頗為成熟,並廣為人知,幸好我們有強大的慈善傳統和不同形式的社會投資,也為個人和企業樹立榜樣,令我們認識到文化藝術能為社會帶來真正價值。

西九文化區 提高港文藝地位

最近藝術品市場的凌厲增長,無疑加速我們成為國際藝術文化中心。其實早於1998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在西九龍填海區興建一個設備先進的表演場地和其他大型設施,造就今日西九龍文化區的發展。自規劃及發展多年以來,面對很多挑戰,但我們都一一克服了;雖然未必很多人會意識到,項目為香港社會帶來的長遠利益及積極影響,但事實是項目提高了我們的藝術文化地位,多元的本地和國際收藏家成為堅固的基石。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研究組資料顯示,稅制簡單、藝術品進出口實行零關稅、沒有遺產稅等,讓香港成為藝術貿易的重要樞紐,2021年香港在全球3大藝術品拍賣中心市場佔有率排第二位。

從香港藝術周參與者的回饋來看,我們的確做到東西方文化交滙及歷史文物交融,再加上精緻的當代文化藝術,前方等待着我們的,預計會是更美好的未來。

西九龍文化區發展提高了本港藝術文化地位,多元的本地和國際收藏家成為堅固的基石。圖為西九M+博物館。(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