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中法「爆炸性」外交 誰給馬克龍勇氣?
法國總統馬克龍依舊鋒芒畢露。退休改革風波未平,示威者把他比作遭革命黨人砍頭的法王路易十六之際,馬克龍做了一件與現代法國偉大總統戴高樂神似的「爆炸性」外交大事,盡管戴高樂最後也是被迫下台的。不過,為了法蘭西,為了歐洲,馬克龍,拼了!
戴高樂與新中國建交 震撼西方
1964年,法國成為首個與新中國正式建交、互派大使的西方大國(英國雖然1950年就承認新中國,但兩面押注保留駐台北領事館,到1972年才正式與北京建交),震撼西方。
那時美國正在擴大越戰,與北越背後的中國大打代理人戰爭。據《紐約時報》當年報道,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知道,法中建交會損害法美關係,但他大概並不在乎。第一,南越人的拒共態度或受前宗主國法國影響。第二,日本等亞洲國家或有壓力跟隨法國,改寫東方力量平衡。第三,非洲的法語國家會支持新中國成為聯合國會員。
法國人不甘心和說英語白人爭霸世界失利,剃美國(以及英國)眼眉一直是他們的樂趣,但除了刷刷存在感、滿足一下法蘭西大國虛榮,法中建交還有實際戰略利益考量,事情更是「核爆級」。
美國、蘇聯、英國先後掌握原子彈和氫彈後,不少國家一度爭相研發,三國(主要是美蘇)希望獨擁優勢,50年代末開始醞釀禁止核擴散措施,並施壓各國加入。
法國雖然1960年已成功試爆首枚原子彈,但仍須大量後續試驗,遂堅拒簽署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戴高樂認為這條約就是針對法國的,而他在東方找到了同路人。法國1962年亦已(戰敗)退出原殖民地阿爾及利亞,與東方反殖反霸旗手正式發展關係的障礙不存在了。
結果,中國1964年成功試爆原子彈,1967年後成功試爆氫彈,法國也在1968年掌握了氫彈,中法雙雙趕上了「持牌」核大國列車。美蘇英只能擠出位置,讓1968年《核不擴散條約》(中法1992年簽署)下獲准擁核的國家是5個而非3個。
馬克龍戰略自主論 在歐掀爭議
今天,經常「路過」戴高樂畫像和雕像讓傳媒拍照的馬克龍,也拋出了他的「外交核彈」。馬克龍本月率商界訪華,與中方聯合發表長長51點合作聲明,還到廣州聽琴音、品茶茗,大滿足,但戲肉還在後頭。
馬克龍在回程飛機上接受傳媒採訪,批評了美元霸權(戴高樂亦以懟美元聞名),並稱:「歐洲面臨的大危機,就是捲入不屬於自己的危機,無法戰略自主。」「矛盾的是我們逼於恐懼,相信自己只是美國的跟從者。」「加速台海危機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不。最壞情況就是歐洲只能根據美國的議程和中方過度反應來面對。」「歐洲人烏克蘭危機也解決不了,我們怎能就台灣可信地發言?」
琢磨一下馬克龍所言:
第一,烏克蘭危機歐洲人解決不了,繫鈴人來自他方,而馬克龍曾經說,俄羅斯也是歐洲一部分;
第二,歐洲要戰略自主,不能只跟從美國,也必須減少依賴美元;
第三,加速台海危機是美國的議程,就是希望中方會過度反應,這不符合歐洲利益。
有不具名法國高級外交官還向傳媒指出,馬克龍認為,美國安排眾議長與台灣領導人會面,是挑釁行為。
仍不乏支持者 匈指歐洲需醒覺
首次有西方大國領袖如此公開坦率,就當今熱點地緣議題「以下犯上」,對美國「大不敬」,難怪馬克龍被西方輿論機器不停圍剿。法國和歐洲議會都有人罵他、德國多黨嗆他、東歐多國更是不放過他。一眾英語媒體稱他「觸發巨大爭議」、「引發廣泛批評」。路透社還說歐洲戰略自主是馬克龍的「pet project」(只是個人興趣而非真正重要)。波蘭總理揚言,美國才是歐洲安全的「絕對根基」!
的確,歐洲在美國長年經營(滲透)下,一些人對「天兵天將美利堅」深信不疑,認為只要抱緊美國大腿就萬事大吉,歐洲自主甚至利益都根本不重要。馬克龍將歐洲、中國升至和美國對等的位置,對他們的腦袋來說是無法理解,甚至是「不道德」的。他們更加看不到西方以外的世界,像拉美的巴西、中東的沙特這些原本屬於美國「勢力範圍」的國家和地區,都正在為了自身利益與美保持距離。
但馬克龍在歐洲並不乏有分量的支持者。匈牙利總理政治主任指歐洲需要覺醒,並引述總理歐爾班去年稱:「歐洲正不加批判全盤接受美國立場……我現在看不到歐盟或集團內的大國爭取主權……這正是為甚麼今天歐洲是(俄烏)戰爭輸家,而美國是贏家。」
「歐盟總統」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亦表示,馬克龍雖以法國總統身份說這番話,但他代表了愈來愈多歐盟領導人日益轉變的態度。「一些歐洲領袖不敢像馬克龍這樣說話,但我相信不少人都像他這樣想。」
拉美中東東南亞 「天下苦美久已」
是的,當拉美、中東、東南亞都喊出「天下苦美久已」,拒絕跟隨美國與中俄脫鈎,反而着手去美元化的時候,歐洲人至少仍選擇再忍一段時間,畢竟身在虎口豈敢拔虎牙?
但馬克龍作為與戴高樂一樣個性十足的風頭躉,也許並不在乎。反正他早就直指北約「腦死亡」,現在更已連任,沒有後顧之憂了。有趣的是,美國拜登政府強調美法關係穩固,似乎也不在乎馬克龍所言,或許說明美方認定了歐洲人難以自理。
歐盟離心離德確是再次暴露於世人面前。東歐不惜一切親美反俄、西歐南歐另有想法卻不敢出聲、大玩平衡術的德國總理朔爾茨保持沉默、米歇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對歐中美態度嚴重分歧、馮德萊恩與馬克龍一同訪華卻非「應邀」規格待遇低得多。歐洲「戰略」也沒有,如何「自主」?
歐自主不選邊站 須足夠硬實力
說到底,就如戴高樂當年為了法國獨立自主而堅持發展本國核武,馬克龍要實現歐洲戰略自主理想,亦須首先掌握足夠硬實力,團結歐洲才有底氣,這在今天就是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無奈歐洲落後步伐正在棄俄能源、物價高漲、產業外移下加劇,而美國正以「削減通脹」立法、維持俄烏衝突、直接施壓等各種方式,極力陷歐洲於違背自身利益選邊站境地,中國此時態度尤其重要。中方對歐擴大開放市場之餘,是否可以在不引起疑慮下輸出部分技術,助歐洲豐滿羽翼?值得思考。
▲ 法國總統馬克龍(左)早前率商界訪華,接受傳媒採訪時批評美元霸權,被西方輿論機器不停圍剿。圖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接見馬克龍。(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