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積極發掘本港潛在勞動力 增供應
全面通關迎來新氣象,不少老闆都希望把握復常契機大展拳腳。很多行業確實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但認清缺人的根本,才能對症下藥,長期解決問題;急功近利、藥石亂投,只會進一步打擊本地就業市場,不利社會和諧及香港長遠發展。
勞動參與率低 人口老化非主因
本地勞動力有否盡用?答案絕對是否定的。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在亞洲四小龍中墊底,最新只有57.9%,如果撇除30多萬外籍家庭傭工,大約是56%,其中婦女只有48.6%;反觀新加坡,以當地居民(即公民和永久居民,不計算數十萬名外勞)作統計,參與率達70%,婦女是63%以上;同為特區的澳門,本地居民參與率有63.5%,婦女是59.9%。
有人認為,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低,其中一個主因是人口老化,那先看看以下數據:在撇除外傭後,香港25至54歲壯齡婦女參與率只有72%左右,比新加坡的84%低12個百分點,比澳洲約80%低8個百分點;老齡勞動人口方面,新加坡65歲及以上居民的參與率是11.6%,香港是13.8%。
香港人口老化是事實,但勞動人口參與率低的最突出原因,是壯齡潛在勞動力未釋放,將人口老化、港人移居外地等,當作導致眼前人手短缺的主因,是捨本逐末、錯誤聚焦。
釋放潛在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勞動力,可借鑑外地經驗。香港壯齡勞動力兩性差距達到20個百分點,是新加坡、澳洲的一倍。參考經合組織的研究結論,「向未滿3歲兒童的在職父母提供更多正規幼兒照顧服務,是推動女性參與勞動人口的主要措施。」
新加坡積極擴充託兒服務名額,在2012年至2021年期間,新增共586間託兒中心,額外提供近10萬個服務名額。香港呢?根據2021年文件,特區政府「會在未來3至4年增設10所幼兒中心,增加約900個資助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社署由2021/22年度起,分階段額外提供1,000個全日制幼兒中心服務名額」,與新加坡存在極大差距。
另外,每年6天育兒假、在職母親稅務優惠,以及資助企業向員工提供彈性工作安排、進一步成為法定權利等,都是香港大落後的地方。
另一個降低勞動力的原因,是社福政策沒有相適應,反而互為抵銷。例如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限額,單人及夫婦分別為10,580元及16,080元,加時加班或轉長工很可能會導致收入超額,無法領取每人4,060元長生津,所以寧願只做兼職散工,或夫婦其中一人不工作。
社福政策無配合 難談鼓勵勞動
又例如申請公屋的入息要求,單人及兩人月入限制分別是12,940及19,550元,結果申請者往往寧願不升職加薪,或者夫妻其中一人不上班,都要符合上樓資格。
還有一個常舉的例子,兩人賺取最低工資,仍少於兩大兩小家庭綜援水平,日捱夜捱少過拎綜援,勞動尊嚴無法彰顯,談何鼓勵勞動?爭取上調最低工資一直舉步為艱,5月1日只從37.5元增至40元,苦候4年的升幅是可憐的6.7%,而按現有機制,40元還要捱多兩年。
商界近日常常強調,為請人已大手筆地調整薪酬,例如零售加人工兩、三成亦「留唔住人」。最低工資現正檢討機制,既知人力可貴,期望商界和特區政府一碗水端平,在檢討時支持最低工資有合理可觀的加幅,並向「一年一檢」優化,令工友能夠分享發展成果,而不是永遠追落後,連通脹都跟不上。
工聯會對人力資源規劃有兩大原則,第一是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第二是「改善薪酬待遇」,勞動要有合理的回報。我們支持引入專才,接受個別行業和工種因實際請不到本地工人而輸入外勞,但前提是先做足改善就業質素、全面加人工等,如果最終還是請不到人,都應該透過「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而不是繞過機制,一意孤行;我們也重申,雖然我們反對擴大輸入外勞,但如果外勞權益受傷害,亦會挺身而出維護其合理權益。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複雜的人力資源問題,期望通過簡單方法、粗暴手段解決,是不切實際。我們正深入不同行業調查研究,例如建造業是少有「辛苦有回報」的行業,但對有意入行者存在「兩難」:一是「入行難」,很多時候只能靠「叔伯兄弟」帶入行;第二是「留低難」,新入行者「無人帶」,技術一旦未完全到位,可能便「少人搵、少工開」,最終被迫轉行。
深入調查研究 應對人力資源問題
完善「培訓就業一條龍」、月薪制扶持入行、改善工作條件、引入科技降低工作強度、做好職安等,令年輕人知道「工字有出頭」,相信願意入行者不在少數。
又例如機場一些工種,工資還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加上交通費貴、車程長,工友寧願到鄰近屋邨做保安員,都不要「表面上搵多兩千、實際上無着數」的假象。偏遠的工作,應有優於同區上班的聘用條件、有降低上班成本的資助,否則誰做?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囑咐我們,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香港應該成為一個公平、合理、公義的社會,是有溫度而非冷血的資本主義社會。做生意的有錢賺,中產專業有事業發展空間,基層勞工通過辛勤勞動,都可以過上樂業安居的生活,只有如此社會才會更加團結和諧,香港才能長治久安。勞工界願與各界坦誠交流,共同探討解決人力資源問題,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亦為打工仔女創造高質量充分就業,有更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目前不少行業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但認清缺人的根本,才能對症下藥,長期解決問題,急功近利、藥石亂投,只會進一步打擊本地就業市場,不利社會和諧及香港長遠發展。(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國 立法會議員、工聯會理事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