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港力推Web3.0 宜爭取成數碼人幣離岸中心
國家「十四五規劃」致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銳意發展高質、健康數碼經濟;配合「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特區政府為此不作半點猶豫,反應積極,重點發展Web3.0技術和平台,透過數碼商務,促進自身及服務國家在「經濟雙循環」戰略上的發展。
大型國際數碼經濟活動「Web3嘉年華」,上周(12至15日)首次在香港會展舉辦,吸引多國和內地的企業及人士參加,反映香港數碼經濟的國際化策略性地位,可以助力國家科創產業「走出去、引進來」大戰略。
數碼交易是Web3.0的重點任務,當中利用「分散式帳本科技」(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促成「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為交易用戶(買賣各方)提供網上數碼合約和協議(contract and agreement)的互認服務。
區塊鏈技術 解傳統數碼交易瓶頸
「分散式帳本科技」顧名思義,在數碼交易過程中,各個用戶在網絡上分散於不同地點,當他們同意進行交易時,便會在網上簽約;而為確保合約簽署同步進行,並維護各方合約的一致性,傳統系統會採用「分散式處理」(distributed processing)技術。該技術採用中央管理方法,設置中央管理系統作統籌,讓各參與用戶一個接一個地簽名,直到所有參與者均完成簽署後,才肯定合約的有效性。
若然合約涉及N個用戶的話,中央管理系統便要進行至少N次來回通訊,惟一旦中央系統在過程中失靈,整個交易便會被延誤、甚至癱瘓,嚴重影響整體交易效率。
由此可見,中央系統明顯地構成分散交易的瓶頸,不利數碼經濟運作,因此「分散式帳本科技」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科技實踐交易「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簡單而言,「區塊鏈」使多邊客戶能直接「點對點」(P2P)溝通「簽署」(e-sign)合同,擺脫交易對中央系統的依賴。
交易平台會為每一群合作夥伴(例如NFT虛擬資產中各聯名擁有者)生成一條「區塊鏈」,並向每一位合作夥伴發送一份。在每一次交易,該「區塊鏈」便會即時被更新,所有相關的用戶端會同步地被更改,這做法擺脫數碼交易對中央的依賴,支持用戶互動及自主操作;另一方面,「去中心化」避免中央系統在交易過程中進行操控或監察,從而防止用戶私隱被濫用。
除了「智能合約」外,「分散式帳本科技」在Web3.0商務應用廣泛,較多人討論及關注的有「非同質化代幣」(Non Fungible Token,NFT)。NFT可用作認證數碼資產,功能猶如資產的「出世紙」,若然某資產是聯名擁有的(例如一間虛擬房屋、一件數碼藝術品等),每個擁有者都會持有相關的NFT,一旦某一方出售其股份,所有擁有者所持的NFT便會被更新,反映相關資產的最新狀態,包括其擁有權的最新分布。
從世界經濟局勢 理解「去中心化」
大家可以換個角度,理解「去中心化」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經濟局勢混亂,因為美元超強勢而引發全球各地加速推行「去美元化」,這趨勢正正反映出「去中心化」理念在金融界方面的優點。
過去一年以來,美國大幅度加息,推高美元滙價,加劇環球貨幣暴跌,重挫其他國家經濟和金融市場運作,令環球經濟波動,這現象尤其不利發展中國家;許多國家因此意識到,美國的美元政策罔顧他人,不時以鄰為壑,行為損人利己,實在難以為伍,所以有必要作好兩手準備,避免美國「霸王硬上弓」,自己持續被宰割。
全球「去美元化」計劃比比皆是,例如馬來西亞首相安華上月底在「博鰲亞洲論壇」倡議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今年初巴西與阿根廷宣布籌組拉丁美洲共同貨幣、「金磚五國」亦正研究成立金磚貨幣交易系統。
「去美元化」加速 利好人幣國際化
另外,美國去年制裁俄羅斯,禁止其使用美元,將俄羅斯逐出國際結算系統SWIFT,又凍結俄羅斯富商的美元資產,令不少國家意識到依賴美元作交易的潛在風險;若然不聽命於美國,一旦發生衝突,美國便可能會利用美元狙擊,嚴重影響自身國家安全。因此,推行「去美元化」便可以脫離美國的中央控制,自立自強,毋須顧慮美國政府無理的外交要求。
全球「去美元化」行動加速,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巴西、東盟、金磚國家等都已提出,可以用人民幣或其本國貨幣作貿易結算,而中國是全球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因此具備買家優勢。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香港在大力推動Web3.0之際,應好好把握機會,爭取成為國家「數碼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盡管如此,正如在「Web3.0嘉年華」有港方主禮嘉賓在「金融科技論壇」(FinTech Forum)主旨演講中提出,雖然金融科技產業商機處處,但在發展過程中,香港要正視人才、治理、可持續性等的嚴重挑戰。
▲ 香港大力推動Web3.0之際,應好好把握機會,爭取成為國家「數碼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資料圖片)
撰文 : 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