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上堂即用香港電影金像獎跟學生討論,因為那是一個event,甚至不是個普通活動那麼簡單,而是香港電影圈盛事,故可從event management(活動策劃及管理)角度去看。如何定義一個合格的event呢?那一定要從出來見人的效果切入,最基本的是,由開始到終結,沒有讓人看得見的甩漏、出錯、蝦碌或符碌位。這是最低要求,尤其是一些根本不是突發的事情,那說明是預早可控制、更改或修正的;若本可避免的尷尬,可做和應做而沒有做足,出來見人時效果肉酸,自己就要付上責任。
甩漏位不止一單,此處只舉一例:今年頒獎禮舉行前夕,有紀念特刊書套售賣,售一百六十八元。後來,有讀者發現特刊裏角逐「最佳男主角」劉青雲的英文姓名錯寫為「Edan Lui」(MIRROR的呂爵安),而角逐「最佳新演員」柳應廷(亦MIRROR成員),其英文姓氏Lau錯寫為Laui。雖然外判的特刊製作紀念公司「18/22」馬上認頭兼認錯、向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劉青雲、呂爵安和柳應廷道歉,並安排讀者更換,但從活動策劃及管理常識去看,無論外判公司做甚麼事情,尤其是要出街見人的,主辦單位必須跟手複查成品,把劉青雲變了MIRROR,何其尷尬。這種蝦碌兼符碌,屬最低層次的技術錯誤,做活動策劃及管理必須引以為鑑。
我跟學生說,若交來功課如是,必直接「肥佬」,皆因俾你過到骨,只會培養多一班連double-check都不做、陷客戶於不義的「是但求其」人。學生早已習慣我的標準,故並不愕然。其實,他們已接受過一輪特訓,例如,練習開記招時,已可準備定五十至一百條以上、如何應對在場記者可能會問的模擬題目和答案,皆因明白出街見人的事,如記招,永遠做多好過做少,看見他們都已內化了一個標準和要求,我很欣慰亦以他們為傲。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