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淺淡中醫淋症
正常人每天小便排尿量約一至兩公升,每次排出量200至400毫升不等,全天小便次數約6至8次。排尿過程通暢無阻,既無澀痛不適,亦能清空膀胱。小便不適不暢並不少見,要鑑別排尿通暢,易尿急並忍尿困難者,多屬膀胱過動症一群。男性小便不暢,通滴難出,應小心診斷前列腺炎症或腫瘤。若小便澀痛,或伴小腹撑脹、砂石隨小便排出、血尿或小便米白色混濁,可屬為淋症範疇。淋症為下尿路炎症,這絕不等同西醫學疾病淋病,因前者為中醫尿路熱證,後者為性接觸傳染病。
淋症可再分多種類型,各型特徵小便澀痛,並可依其兼症並作進一步中醫診斷分類,例如淋症小腹攻撑作痛,並隨情緒波動加劇,可診斷為氣淋;血淋見小便帶不同程度血絲;石淋小便排出砂石,繼發於腎與膀胱結石;膏淋尿液混濁,狀如米泔;勞淋症狀隨疲勞加重。各分型可單獨出現,或兼夾出現,例如小便疼痛、色紅並見砂石,為血淋兼石淋症;或血淋日久,即使小便紅色轉淡,仍可隨勞累加重,遷延難癒。
淋症發病過程多與濕熱積聚膀胱,或情緒鬱而化火影響膀胱相關。若平常飲食偏好肥膩與辛辣,這容易致津液代謝障礙,生濕與熱並影響膀胱;或外陰不潔,久因滲尿遺尿,未有及時更換乾爽內衣,或下身汗濕淋漓,外陰潮濕不潔容易引起膀胱病患;或情志極端,影響日久,皆可化火,影響及膀胱。此外,若淋症未能及時治理,病久波及脾腎,臟腑虧虛,脾腎失去固攝及統攝功能。腎固攝無力,不能制約脂液,所以出現膏淋小便混濁;腎陰虧虛,虛火損傷陰絡,或脾虛不能統攝血液,故出現慢性血淋。
淋症急性發作,治理應以清熱利濕為主,並輔以他症處理,例如出血者涼血止血,石淋者通淋排石,氣淋者利氣疏導。若久病年老體虛者,則應兼以補虛,處理脾腎不足問題。若久病體虛,新發淋症,治理亦講求虛實並治,用藥補虛中加入利濕中藥。常用清熱利濕中藥包括淡竹葉、車前草、蒲公英等,若兼石淋加入金錢草,血淋則用藕節、生地等。除中藥治理外,患者亦應留意日常飲食應清淡,蔬菜瘦肉為主,患病期間多飲暖水,多休息並保持心境平和。
中醫淋症轉歸變化較複雜,可多種淋症分類並見,或虛實體質夾雜,治理不宜單方面只清熱利濕,更何況年老體虛者,更宜補虛為主,輔以清利,用藥比重,不能偏執於見熱清熱。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