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體系結餘減 不一定等於資金流走

置業家居 2023/04/29

分享:

分享:

偶爾聽到有人誤以為銀行體系結餘等同銀行持有貨幣數量,事實上,銀行體系結餘只是貨幣基礎的其中一部分,根據金管局定義,貨幣基礎還包括流通紙幣硬幣、負債證明書,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銀行體系結餘是銀行於金管局所設戶口每日進行交收兌換後的餘下資金數目。自2008年後金融海嘯美國為首推動QE超寬鬆貨幣政策,游資充斥市場,自此多年來亦推高本港銀行體系結餘處於千億元以上水平,高峰時期超逾$4,500億,去年起利率正常化歷程下結餘數字逐步跌穿千億元以至最近低於$500億水平;而事實上,基於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的QE年代前,本港銀行體系結餘僅處於十數億至數十億元水平為主。

港元換成美元後 未必離開港銀體系

當銀行體系結餘減少,常聽到有關資金流走的說法,這說法對嗎?近年這情況較多出現在息率正常化歷程之間,當美息上調,本港息率未有跟上,港美息差逐步拉闊致令套息誘因增加,美息較吸引下,市場上多了將港元換成美元,在聯繫滙率制度下,當港元供過於求,港滙跌至7.85港元兌1美元之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便保證承接港元沽盤,銀行體系結餘資金從而減少,港息原則上亦因而回升,而港滙亦返回兌換範圍正常水平。然而,銀行體系結餘減少是否就是資金流走?其實上述所指的套息活動只是多了港元換成美元,至於資金是否流出香港,單看銀行體系結餘變化不等於全然反映資金已流走,要看的是港元換成美元後是否真的搬離香港銀行體系,還是仍然存放於本港銀行。

銀行總存款$15.3萬億 港吸資能力佳

除了銀行體系結餘,我們還可留意金管局提供的香港貨幣統計數字,尤其可看看銀行存款總額是否真的有較大變化,若果套息交易活動增多,港元存款減少、美元存款增加但銀行總存款卻沒有減少,便未可反映大額資金已流出香港。數字上看,本港銀行總存款額對比2021年銀行體系結餘處於$4,500多億高峰時期,確有出現減幅,然而,我們亦需留意的是,若數千億元屬於市場游資,當進入息率正常化時期,游資規模減少同步推使息率回升及邁向正常化亦屬應有階段。再看本港銀行總存款現約達$15.3萬億,對比10年前水平增幅達82%,本港吸資能力實屬理想。

那麼,究竟港美息率相差多少才會引發套息交易?這沒有定論,這還需看市場認為保留港元的吸引性及機遇,但在過往較多時候,當美息高於港息約近1厘,港元換成美元的規模會加大,但亦有些時候,即使美息高於港息已逾1厘以上,仍然未有引發較多的套息活動,反映當刻投資者寧願將資金留守香港,原因例如本港投資環境、金融市場令港元投資活動之回報更吸引,遂未有急於將港元換成美元。

例如今年3月份1個月拆息持續低於美息達1.5厘,當月卻未有令套息活動增多致金管局接錢,直至4月上述拆息計之港美息差拉闊至約2厘,港匯才轉弱至金管局須再次承接港元沽盤。原則上當銀行體系結餘已累計有一定程度收縮,拆息很大機會回升,以致港美息差可收窄幅度。4月上旬港美息差仍闊,引發港滙轉弱致金管局需接錢的情況仍有出現,此情況下銀行體系結餘逐步回落至低於$500億15年新低水平,拆息便開始掉頭回升。要留意的是,現時銀行體系結餘水平對比之前數千億元規模已相差甚大,若日後金融市場出現投資活動引發較大港元需求,亦較易促使拆息抽升。

銀行體系結餘的增減可反映當刻市場對港元需求的變化及資金流向走勢,而當市場資金高度充裕致令銀行體系結餘處於異常高水平,拆息屬於銀行同業之間拆借息率亦會處於偏低水平。故此,在2015年至2018年以及自去年起加息周期,當美息上調而銀行體系結餘處於充裕水平時,本港拆息仍大大未有跟足美息升幅。順帶一提,銀行同業拆息亦受其他因素包括港元供求情況、美國息率、銀行資金水平、季節性因素及股票市場大型集資活動等所影響。

撰文 : 王美鳳 中原按揭經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欄名 : 樓市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