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建造業人手不足 須「多條腿走路」

評論 2023/04/29

分享:

分享:

香港即將進入建屋和基建高峰期,多項大型工程陸續上馬,例如北部都會區、交椅州人工島等,就在基建鴻圖大計開始成形之際,建造業人手卻嚴重短缺;特區政府正研究透過輸入外勞,紓解勞動力不足,惟「擔心影響本地工人飯碗」的論調亦同時湧現。

僅靠培訓轉型 難短期補充不足

筆者關注到,隨着本地人口老化,建造工人平均年齡亦不斷上升,解決業界人手問題有一定迫切性,再不能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單靠吸納新人入行、培養本地人手,或透過更多短期培訓,奢望現有工人轉型,實在無法短期內補充不足;反而有策略地輸入外勞,才能配合未來龐大工程量,避免人手不足的情況發生,讓未來工程得以順利在預期前完成,滿足社會大眾改善生活的期盼。

面對人力資源短缺問題,不論是運輸和護理業界,甚至是醫護人手,近年亦嘗試對外「招手」,以解決業內人手不足問題,建造業也不例外。坊間一直指,建造業所面對的,只是工種技術配錯問題,本港仍有一批工人開工不足,只要提供適當培訓協助他們轉型,便毋須輸入外勞。

筆者認為,建造業的確偶有存在「有人無工開、有工無人開」的現象,惟此乃行業傳統工作流程的必然情況,因此促進業界採用高新科技,有助解決上述問題。建造業議會近年曾撥款7,000萬元,協助受疫情影響而就業不足或短期失業的註冊工人轉型發展,特區政府和業界亦採取措施,嘗試長遠紓解業內勞動力不足,包括引入新科技如BIM、MIC等技術,提升建造效率,從而減省人手。

行業整體勞動力 將缺5.5萬人

惟工人轉型需要時間、採用新科技亦要人手配合,大眾必須明白,在保證施工質素及安全的大前題下,現實是無法於短期內培訓出大量建造業技術工人。

本港的建造業總工程量,預計未來將達每年超過3,000億元水平,坊間就業界人手需求不時進行調查,筆者認為建造業議會今年初發表的《建造業人力預測》甚具參考價值。建造業議會按照本港未來工程量推算,單是技術工人的供求差異,就由現時約1萬人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連同前綫技術、監督人員和專業人員的供求差異,建造業整體勞動力將缺少高達5.5萬人。

人手不足的難題長此下去,恐怕難以支撑多項迫在眉睫的房屋及基建等大型項目,因而拖慢工程進度,令建築成本不斷飈升,浪費巨額公帑,亦影響市民上樓及改善生活環境的機會。

針對性輸入外勞 免工程延誤

值得留意的是,在輸入勞工的議題上,建造業主流聲音是以個別工程及工種為基礎,尤其是一些大型基建及建屋項目,策略性輸入缺人工種的技術勞工,反映不論在工種和數量上,所輸人勞工必須具「針對性」,也是本港所欠缺的,相信不致影響本地工人的飯碗。以一個大型工地為例,當局可先批出若干輸入外勞配額,讓各承建商落標前,先規劃預算;而承建商在衡量成本及其他因素,例如技術水平、住宿安排及語言等,必須優先考慮從本地增聘人手,若透過各種途徑仍無法解決個別工種缺人問題,便只能靠輸入外勞解決。

筆者相信,解決建造業人手不足問題,必須「多條腿走路」,輸入外勞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還需要其他措施共同配合,例如改善建造業的待遇,吸引更多年輕有活力的人才投身行業,並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加以培育,以提升個人、機構及整個行業的靈活性。發展局近期多番表示,正參考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的報告,評估如何應對建造業人手需求,目標在今年年中或之前完成評估,並提出整全策略,相信社會對業界未來的總體人力需求,以至如何解決問題,屆時會更加「實在」。(作者為一群資深建造業界人士)

解決建造業人手不足問題,必須「多條腿走路」,輸入外勞只是其中一種方式,還需要其他措施共同配合。(資料圖片)

撰文 : 見觸寅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