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中醫談尿閉塞或尿量不足
《黃帝內經》有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些古文意旨不難理解,這其實是關於水液自飲料食物中被消化吸收,並經代謝為尿液的過程。古中醫在沒有精細解剖基礎下,已發展水液代謝涉及於體腔上中下三焦部位的觀點。故若言尿量問題,中醫歸納其原因包括上焦、中焦及下焦各成因。
中醫古而有尿液減少或尿路閉塞疾病,並稱之為「癃閉」。「癃」字義指小便量少、點滴短少;閉則為尿路閉塞不通。癃閉診斷須考量三焦各原因,除下焦尿道閉塞至小便不通,亦須考慮尿液自膀胱氣化生成,三焦水道通調及脾腎氣盛氣衰狀況,若水液自消化吸收至排洩過程中若有一失,皆可致尿癃閉現象。
在下焦成因方面,尿液自膀胱通過尿道通道排洩體外,過程理應通無阻,但由於男女生理結構不同,若出現阻塞情況,則病因考慮點會有所不同。
男女之別男士有前列腺結構,尿道自腺體中穿越而過,腺體尿道理應各不相干。但自中年以後,前列腺逐漸出現慢性炎症,或年老增生,甚或不幸腫瘤病患,腺體腫大致尿道受壓,下尿路漸至收窄,排尿困難,甚至閉塞不通,症見小腹脹滿難耐。反觀女性由於下尿路亦較短,較易出現淋症及漏尿失尿。而若有小便不,更要小心排除膀胱結石或腫瘤可能性。此外,膀胱若濕熱積聚,或膀胱氣化無力,皆可致尿液生成障礙,無以產生足夠尿液。
中焦方面,脾氣虛既可致腎氣不足,脾腎氣虛無以推動膀胱氣化功能,亦可致尿液生成不足。或中焦另一臟腑肝臟失常,肝氣鬱滯至臟腑氣控制能力減弱,常可引起焦慮並或心因性排尿障礙。此外,上焦疾患如肺氣壅滯,症狀見喘咳、胸滿外,亦可同時見尿量減少。由於肺主肅降、通水道,故肺患病時亦可影響水液流通,水液無以下達膀胱,化源不足故尿液不足。
尿液排出量不足的中醫成因思路由下而上,先考慮最常見的前列腺腫尿道閉塞,或膀胱結石等結構問題,然後膀胱濕熱氣化不能,脾腎氣虛無以推動膀胱氣化,或肺氣壅塞致三焦通調障礙。故此,癃閉並不只着眼下尿路尿少阻塞問題,亦須循下中上三焦功能障礙尋因。
▲ (iStock)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