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中學老師與茶結緣不能自拔 擁數百個茶壺退休後分享茶文化
教中國文化離不開書法、茶道、朗誦,胡廣明老師於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就任教於荔景天主教中學,多得訓導主任的推介,開始對茶道產生興趣,並且透過茶道讓學生展現乖巧的一面。
想不到這興趣維持了三、四十年,今天胡老師擁有的茶壺數量,單是日本鐵壺已有二、三百個,投資粗略估計有100萬元,因此退休後他將茶壺割愛,將他對鐵壺的認知,與有緣人分享。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時會令老師有種無力感。像胡老師教中文,就覺得要花太多時間教語法,如主動句子、補語、借喻、明喻等等。「中文好也可以不識語法,也可以是感性的作家,而許多時候那些習作採用的文章,也不是好好的文章,所以做習作是浪費時間。」因此,他選擇55歲便退休了。
那他認為怎樣才可以學好中文?「遇上好文章要揣摩一下,體會其感情並且仿作。」胡老師認為要多寫,可以寫日記或者寫讀書報告。「我要教3班中文,40人一班,所以兩周才作一篇文,不然改不切,但這樣是不夠的。」
因此,胡老師鼓勵學生課餘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織讀書會,參加朗誦比賽、作文比賽,全方位學習。「可惜許多時候,家長寧願子女讀多啲英文,那就很開心,因此教了那麼多年,也很難提升學生對中文的興趣及能力。因此與學生維繫好感情,希望他們放多少許時間在中文,不抹殺、不淋熄,好好保護他們喜歡中文已經很好了。」
用茶道傳揚中國文化
教學可能令人氣餒,但將興趣向學生傳遞,胡老師就樂此不疲。「因為教他們寫書法,他們會覺得悶,但茶道就不同,不過就不能讓他們接觸鐵煲,以免受傷。」胡老師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利用日本茶道的釜,每人給一個竹殼,讓他們舀水有得玩。「這些中一、中二學生,在家長日讓他們用茶去招呼家長。父母見子女那麼乖巧,就會對學校產生好感了。」
胡老師教小朋友還有一「秘方」,就是「講反話」。「好像你去到班房,見到學生懂得靜下來,又識答問題,如果你說:『未見過有一班咁靜、又會舉手答問題,你們是精英班嗎?』如果你令到學生相信這些說話,這一年就容易教了。但許多時候,老師一入到班房,就會發威、罵學生,又或者說:『教咁多年書,這班就是最曳。』這樣說,其實是搵自己笨。」
同一「招式」,他也試過用於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上。「有一次見家長,媽媽屬於低下階層,經常講粗口。未輪到他們,已經在班房外嘈,甚至撞門入來。我和那細路很熟,便攬着他膊頭說:『你平日好乖,不會罵人,對嗎?』說完細路立即軟化,喊起上來。其實小朋友一話他乖,幾曳也不會在你面前曳。」
胡老師明白小朋友不喜歡母親說粗口,不想她見阿Sir,但母親硬要來,便想趕母親回家;但母親反而希望老師站在她那邊,一起教訓阿仔。「其他老師投訴這個學生、投訴那個學生是無用的,說反話,反而有機會成功,而且做不到也無蝕底,又不會破壞與學生的感情。」身為老師,他自覺一言一行都會很影響學生,多說鼓勵的說話,有正面的作用。
跟胡老師鑑賞日本鐵壺
相信許多人一開始收藏茶壺,都是由紫砂茶壺開始。「我八、九十年代開始收藏紫砂茶壺,那時候很平,$30一個也話買得貴,我可以像大富豪咁,買得很開心;而且我一個人住,任我擺,所以我很早已買了100個。」
不過,這麼多年來,他不喜歡銷售紫砂茶壺的人不誠實。「為了賺錢唔識都亂咁講,每一個人的理論都不同。玩了三、四十年,我都不能清晰掌握其好與壞,而且我不是宜興人,我更加沒有發言權。」
機緣巧合下,他在2000年買了一、兩個日本的鐵壺,後來發現不是日本出品,而且是機器做不是人手做。這次的「撞板」,令他開始研究日本南部的鐵壺。「鐵壺的市場很細,南部鐵器協同組合的成員只有10個,人名地址清晰,我曾經一年去了8次日本,拜訪了九成的成員。」
胡老師其實不懂日文,靠在日本做生意的朋友或學生做繙譯。「岩手縣盛岡出產的鐵器是最佳,反而山形縣就用了進口的巴西鐵。」在盛岡博物館,他也可以找到歷史上重要的16名工藝師的名單。「因為二戰期間日本頒布了『銃制令』,不准做鐵壺,要用鐵來做槍炮,到了1943年,就准許只有16人可以做鐵壺,以免工藝失傳,當中便包括了秀仙、立德、鶴齋這些名字。」因此為甚麼有些鐵器比較平,有些貴,就是徒弟還是釜師(師傅)做的分別。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招美寶
▲ 這間「昔店」是胡老師去年開設,店內放了接近100個茶壺。由於地方大,退休後他可以在這裏寫字讀書,他發覺書法的功力也大有進步。(湯致遠攝)
▲ 胡老師利用茶道讓學生接觸中國文化,既好玩又不像寫毛筆字那麼沉悶。(被訪者提供)
▲ 當年怕學生拿鐵壺會有意外,因此他就利用這釜,讓學生以竹殼舀水煮茶,在家長日招呼家長。家長見子女那麼乖巧,自然對學校有好感。(湯致遠攝)
▲ 胡老師八、九十年代開始收藏紫砂茶壺,很早已買了100個,但因未能掌握其好與壞,因此近年轉而研究日本鐵壺。(湯致遠攝)
▲ 去日本拜會南部鐵器協同組合的成員,這是其中一位:鈴木忠兵衛十三代。(被訪者提供)
▲ 胡老師拿着的鐵壺,好像其貌不揚,其實是屬於鈴木忠兵衛家族,有過百年歷史。鐵壺外層已經磨到不像鐵一樣,這才是其價值所在。(湯致遠攝)
▲ 四大家族(小泉、有坂、鈴木和藤田)之一的有坂出品,茶壺呈富士山形,面層還刻有禾稻的紋理。(湯致遠攝)
▲ 這個鐵壺矜貴之處在於來自薰山工房佐佐木和夫的出品,而採用的鐵,與武士刀所用的一樣,因此敲響茶壺,就如比武刀光劍影般的清脆聲音。「但不是每一個鐵壺聲音都咁響亮,如果鐵的成分比例低,又或者做得較薄,聲音都會差一點點。」(湯致遠攝)
▲ 日本南部岩手縣,是公認鑄鐵壺第一。圖中這些第八代小泉仁左衛門的出品,每一個都有其特別之處。(湯致遠攝)
▲ 胡老師手持小泉仁左衛門的出品,茶壺好像穿了「裙子」一樣,其實底部可以聚熱,而且不會燒傷茶壺外殼,邊緣位也不會製作得太工整。(湯致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