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外交兩手發力 俄烏夏季有突破?

評論 2023/05/08

分享:

分享:

「戰爭泥潭」不只是個比喻,而是名副其實!不要小看卑微的爛泥,1815年滑鐵盧之役,拿破崙就是因為顧慮雨後泥濘尤其不利炮兵行動,待至中午太陽蒸乾地面才進攻,結果威靈頓公爵最後能夠撑到普魯士援軍趕至,合力打敗法軍。如果沒有那些爛泥,歷史可能改寫。

俄烏之戰結局未知,但泥巴同樣扮演不小的角色。東歐地大苦寒,俄語有個專有名詞形容春天解凍後、秋天雨水多又未結冰的兩季泥濘狀況:Rasputitsa。意思就是路不能行。

烏克蘭「大反攻」講了多月仍只聞樓梯響,原因相信離不開撞上Rasputitsa。只是剛過去的周末是立夏,象徵春天結束,而烏軍手握西式坦克,不打不心息,攻勢肯定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勢將重注靜態多月的俄烏戰綫。

中法巴加緊穿針引綫 推動和談

並不矛盾的是,外交戰綫也在醞釀突破。中國、法國以至巴西等國,近期皆加緊穿針引綫推動俄烏和談。正所謂複雜問題沒有簡單解決辦法,俄烏要停火止戰,或者只有邊打邊談兩條腿走路,軍事與外交兩手發力方能實現。

本欄3月談過,根據美國學者Dan Reiter提出的模型,決定一場戰爭是和談收場,還是至死方休的主要因素有兩個:資訊問題和承諾問題。

白話即是:雙方實打實搏鬥一番後,第一,是否已準確認清大家幾斤幾両,再打對自己有無着數,以及第二,是否信得過對方停戰一段時間後,真的不會再次訴諸武力。

只有兩道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和談才有較大把握。可以說,資訊問題是軍事問題,而承諾問題是外交問題。

再戰一輪 搞清打下去有無着數

現在,俄烏回答第一道問題--資訊問題--時機相信快要到來。兩國雖已打了一年多,但仍須進一步「探索」才可摸清對方斤両。透過實打實,俄羅斯已知道自己打不贏,但同時也挺得住西方制裁、耗得起持久戰爭;烏克蘭則了解到自己輸不了,但能否和要付出甚麼代價收復失地則是未知數。因此俄烏都要再戰一輪,去搞清楚打下去有無着數。

春天泥濘季結束,以及西式坦克陸續到位,正是回答資訊問題的好條件。要知道,德國坦克本身就是佳品(二戰是因物流、經濟問題不敵蘇聯坦克),豹式更是當年西德身處冷戰最前綫,為了頂住華約集團鐵甲洪流而設計的。若嫌豹1式為了火力和機動而犧牲了裝甲,那豹2式就是三項指標俱優的世界一流型號。

烏克蘭求了一年終於搞到西方坦克,當然要把豹放出去捕獵。要是打不贏,那乖乖認低威也再沒有甚麼好怨了,如果(局部)打贏了,就有更多談判籌碼,因此博一博無妨。同理,俄羅斯在佔領區構築防禦工事也應該七七八八了,若能把豹宰掉,資訊問題的答案就會更清晰,談判就會更順利。

至於第二道問題--承諾問題--則並非軍事解決得了,必須靠外交。即使烏克蘭把全境包括克里米亞都收復了,也需要確保俄羅斯空襲不會無日無之。換轉是俄方,就算把烏軍反攻希望徹底粉碎,也不等於實現了防止烏克蘭落入北約控制、保障俄羅斯安全的戰爭目標。

承諾問題顯然遠比資訊問題難回答。而且人是愛面子的,衝突直接當事雙方要搞外交十分困難。當年朝鮮戰爭,南韓李承晚當局就頑拒談判,停戰協定是中美主導與北韓三方達成的(中美分別以志願軍、聯合國軍名義參戰,兩國嚴格上沒有爆發戰爭),如此南韓只能默認。可見要讓俄烏坐到談判席上回答承諾問題,少不了其他國家居中斡旋。

俄烏回答承諾問題的時機,會隨着資訊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而接近,而各國看來也在積極為此準備。中國始終致力勸和促談,即將派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率團訪問烏克蘭等國,盼就政治解決危機同各方深入溝通,尋找最大公因數。

國際助力漸形成 中國特使出動

中國此時派出特使還有多重邏輯。首先,乘成功調解沙特、伊朗矛盾之勢而上。波斯灣兩岸仇家3月在北京握手,國際社會大感意外,並認為是中國威望上升的標誌。沙伊修好勢頭至今亦保持得不錯,沙特軍隊上周協助伊朗從蘇丹撤僑,雙方官員擁抱並以兄弟相稱,這一切在半年前皆不可想像。但相比秘密調停沙伊,中方現於全球注視下斡旋俄烏,難度和風險都更高。

接着,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分別同俄總統普京會面、烏總統澤連斯基通電,中俄烏最高層已溝通協調。美國政經條件也出現微妙變化,債限逼近,華府6月最壞情況恐違約,而明年大選周期已經展開,共和黨內「停止戰爭專注經濟」聲音漸增,為拜登政府無條件援烏政策構成壓力。

再者,法國為首西歐國家有止戰意願。法國、德國、西班牙、歐盟領導人已相繼訪華,望中方協助解決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據報已責成其外交顧問與中方合作,為俄烏潛在談判制定框架,並預期最快夏季展開和談。

此外,巴西為代表的中國以外發展中國家也在主動出面,他們代表了最受戰爭間接衝擊的最多人之聲。巴西總統盧拉早前和澤連斯基視頻會面,其首席顧問在莫斯科獲普京破格接見。盧拉主張組成「和平俱樂部」,由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土耳其等新興大國,以及其他致力和平國家推動談判。

華堅持多邊主義談判 方為上策

別小看巴西「人微言輕」。西方對華既要又要,不切實際地認為中國能直接影響俄羅斯國策,卻標籤中國「不公正不中立」,更不希望中國提升影響力而自己靠邊站,個別國家甚至不惜烏克蘭戰至最後一人為俄放血,坐等將斡旋失敗責任甩鍋中國。其他新興大國出面,正正凸顯中國對俄烏持平並不孤單,反而是世界上的主流聲音,映出西方虛偽和雙重標準。中國勸和促談路上要擴大把握、避免陷阱,巴西等國正是不可多得的夥伴。

烏克蘭危機軍事、外交兩手發力尋求突破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突然轉話風,稱不排除與中國合作斡旋,中方12點立場也不再是「只益俄羅斯」,這難道不是很值得警惕?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找歐洲、眾新興大國一起去談,方為上策!

俄烏要停火止戰,或者只有邊打邊談兩條腿走路,軍事與外交兩手發力方能實現。(路透社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