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美元霸權續命 美國經濟勢削弱

評論 2023/05/09

分享:

分享:

與主流意見不同,在筆者看來,美國政府未來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走向,恐怕將更多地關注如何保衞美元地位,而不能如過去般,把支持經濟發展放在最重要位置。這個關注重點的變化,將深刻地影響美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並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巨大影響。

貿戰+俄烏戰 美西方通脹高企

長期以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主要是:充分就業和保持美元幣值穩定,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向世界提供了海量的質優價廉工業產品,造成了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的通貨膨脹持續處於低位,使控制通脹在美聯儲貨幣政策中的受關注度大大降低。可以說,美聯儲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是不必太多考慮通脹或美元幣值穩定問題,而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支持經濟、保障全面就業方面。

但是,好日子終有盡頭,一家獨大的美國在缺乏制約的情況下,行事愈來愈不考慮他人和長遠利益。為了打擊中國,從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開始與中國開打貿易戰,到了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場,又積極推動產業鏈離開中國,結果造成了商品成本的大幅上漲,令長期低迷的通脹開始死灰復燃;為了打擊俄羅斯,美西方又慫恿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間接引爆了俄烏衝突,俄烏衝突和美西方對俄制裁,引起了全球能源市場的巨大混亂,廉價俄羅斯能源從西方國家市場的消失,推動了全球能源價格的急劇上漲,給本已高企的通脹再添一把火,令美西方的通脹完全失控。

美西方對俄金融無底綫制裁的極端措施,也帶來了超出其預計的後果,因為將俄羅斯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凍結俄羅斯外滙資產等極端行動,不僅僅是傷害了俄羅斯,這種將美元武器化的做法,也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唇亡齒寒,擔心會在將來與美國的爭議中,遭受美元武器的攻擊,導致全球掀起了一輪離開美元系統或說「去美元化」的浪潮,各國紛紛尋求用本幣或替代貨幣(例如人民幣等)交易,以繞開使用美元,迴避被美國制裁的風險。

從現在的形勢看,美國面對的局面與早年已有根本的不同,過去美國基本不必擔心通脹和美元地位問題,現在高通脹和去美元化已經變成了美國政府制定財經政策時,必須考慮的客觀限制。

擇要而言,美國現在面臨3個互相牽連的問題亟待解決,形勢已經到了美國必須在保經濟還是保美元這個兩難中,作出抉擇的關鍵時刻,拖延的空間已經基本被用盡。

第一個問題是高通脹,雖然美國通脹較高位略有放緩,但仍在高位徘徊,其中4月通脹指數(CPI)上升5%,仍遠高於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高通脹持續的形勢,要求美聯儲繼續加息或保持高息遏抑通脹,以保衞美元購買力。

第二個問題是美國經濟走弱的迹象愈發明顯,美聯儲急速加息對美國金融系統的負面衝擊已經開始顯現,近期美國接二連三有中型規模的銀行爆雷,出現危機,說明美國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問題廣泛存在。

銀行危機 企業貸款收縮損經濟

理論上,美國在公開市場發行的20多萬億美元國債,在大幅加息後必然產生巨大浮虧(floating loss),平均10%的債券價格下跌,就會產生超過2萬億美元的浮虧。限於資本規模和系統重要性,這個浮虧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威脅遠大於大型機構,因此儲戶出於風險的考慮,離開中小型金融機構,將資金轉移去大型銀行,是相當理性的避險選擇,不會因為美國政府推出的短期存款保障政策而改變。

也就是說,中小型銀行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面對資金流出、資本狀況惡化的雙重壓力,由於中小銀行主要服務中小企業,中小銀行財務狀況的惡化,必定會影響其貸款能力,造成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廣泛收縮,破壞美國經濟的增長基礎。

去美元化趨勢 美舉債遇兩困難

第三個問題是大量國家去美元化,可能導致美國的金融循環出現危機。美國的金融循環有效運轉,一定程度依賴於美國國債市場的有效運轉,因為美國是一個財政長期赤字的國家,其社保、福利、醫療、利息等剛性支出,已經基本耗盡了聯邦財政收入,維持國家的日常運行就需要舉債,舉債就需要政府發行的國債在國債市場賣得出去,一旦國債賣不出去,那就意味着國家無法籌集維持日常開支的資金,必定要出狀況。

但是,現在舉債遇到兩方面困難,首先是美國國債已達31.4萬億美元的上限,如果國會民主共和兩黨無法就提高上限達成一致,美國就會因無法發債而導致債務違約;其次是即使美國可以提高債務上限,惟俄羅斯、中國等一大批以前的美債持有國,都正在減持甚至清空美債,愈發愈多的美債又是否可以找到足夠的買家?如果買家不足,導致美聯儲被迫下場買國債,那美國就變成了一邊放水一邊收水的精神分裂,既無法壓制通脹,也無法支持經濟。

高通脹和去美元化都威脅美元的國際地位,去美元化是直接威脅,而高通脹則會帶來全球對美元保值能力的信心下降、逐步逃離,是間接威脅,所以美國面臨的問題可以簡化為:在美元地位和經濟都受威脅下,選擇保美元還是保經濟。保美元的話,就要維持高息打擊通脹,同時減少開支、縮減財政赤字,增強財政可持續能力,提高全球對美元的信心;保經濟的話,就要考慮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把高通脹放在一邊,降息、放鬆銀根,以支持經濟增長。由於兩個問題需要的政策抉擇相反,因此,必須要確定一個優先次序,否則政策將無法制定。

權衡利弊 寧限制赤字捍美元

比較保美元和保經濟對美國的利益大小,保衞美元的利益毫無疑問更大。美元形成今天的全球地位,是美國二戰勝利獲得的長期果實,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地位,在戰後幾十年時間裏,攫取了巨大的利益,一旦美元失去全球地位,美國的霸權將遭受永久性的巨大損害,禍延子孫;而經濟總會有波動,總會時好時壞,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永久性地損失長期的巨大利益,怎麼看都不會對美國有利。

兩害相權取其輕,美國已經受客觀條件限制,到了必須在兩個不利中選取一個損害較輕之選擇的時候,相信美國選擇保衞美元的機會較高。如果美國選擇保衞美元,那麼相應的政策選擇就是:最低限度將保持高息一段較長時間,以打擊通脹,維護市場對美元信心;其次,有較大可能拜登政府將被迫接受共和黨縮減開支的要求,在提高舉債上限的同時,限制以後的赤字,為美元霸權續命。不過,這樣的政策選擇恐怕對美國經濟和股市都是不利的。

美西方對俄羅斯金融無底綫制裁的極端措施,令全球掀起了一輪「去美元化」浪潮,或導致美國的金融循環出現危機。(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