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00後女生自小確診一型糖尿病 立志成為兒科糖尿病專科護士
今天許多人想做護士,可能是因為前景好、人工高、方便移民。但對於曾心怡(Sammi)來說,是一位從9歲開始確診一型糖尿病便要經常出入醫院,經常接觸醫護人員,因此夢想有一天能成為兒科糖尿病專科護士,以自身患病的經歷勉勵同路人。
今天曾心怡已經20歲了,回想當年確診時,有以下的徵狀:血糖高時會好頭痛、口乾、一小時要去一次廁所、容易疲累。「我每小時都要去一次廁所,所以夜晚瞓唔到,去完廁所又要去雪櫃找嘢來飲。」上學45分鐘都不能忍尿,轉堂時老師還未到,已經等不及得到老師批准便衝去廁所。
9歲的兒童,照理應該充滿活力,但與父母同行,曾心怡總是行得慢,因為疲累。「上體育堂,有時血糖低,會覺得人好飄,確診後會帶定一些糖,食完休息一會就會繼續上堂。」
曾心怡所患的是一型糖尿病,是無法治癒的,因此經常做的動作,就是篤手指、注射胰島素。「細個我好驚打針,連篤手指也勁驚,因為會有少許痛,但很快就克服了,尤其是篤手指都不是很痛。」今天已長大成人的她,因為小五開始已經使用胰島素泵(Insulin Pump),所以只是在身上掛着一個小型的計算機裝置,就可以將胰島素注射入體內。
本地人第一個使用 惠及後來病患者
「我是本地人第一個使用這裝置,當時在私家醫院開始使用,因此後來回政府醫院覆診,他們也要學習如何幫我調校藥量、處理問題,對他們也是一件好事。」今天已有不少病人使用這裝置,而曾心怡用了這麼多年,控制血糖也得心應手。「我們都是計算吃了多少碳水化合物,然後要打多少胰島素。如果吃多了油膩的食物,或者覺得那餐難計算,就會餐後兩小時再篤手指,看看是否需要再補針。」
Sammi說,其實每扭一下那裝置給藥都會痛,如果注射位置不佳亦會痛。「不過,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對生活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她比較少做劇烈的運動,是故很少像病友裝置有鬆脫的情況。
或許曾心怡最需要克制就是女生通常都很喜歡吃甜品,而她也不例外。「我喜歡吃乳酪、芝士蛋糕,但食蛋糕就要食細嚿啲。」甜品Buffet就沒有她的份兒,以免失控,因為甜品也有不少碳水化合物,最容易影響血糖的高低。猶幸這麼多年,她的血糖都控制得很好,沒有出現過酮酸中毒而入院。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台灣單車環島籌款
縱使曾心怡患了「不治之症」,但父母只會一直在背後支持,給予正能量。「我去年到醫院覆診時,見過有家屬等了很久,就開始怪責小朋友:『等了3個鐘,醫生都未見到,最衰都是你啦!』我聽到覺得很難過,難道是小朋友想有病嗎?罵他有甚麼用?他都不想有病。」她覺得父母是子女最後的後盾,外人可能不了解,但家人應該更加了解小朋友的情況,而不應責怪他。
一直以來,Sammi的父母,都沒有讓她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我有學過芭蕾舞、中國舞、豎琴,做甚麼父母也會支持。」連台灣環島遊這個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他們也會支持。
兒童糖尿協會在2014年搞了個台灣單車環島籌款,但一向不懂踏單車的曾心怡,竟然要報名參加。「唔試點知做唔到呢?其實父母不是太運動型,但他們說過如果你識踩單車,我們就參加啦!」誰知Sammi勤加練習,真的讓她學懂踏單車,因而全家展開4天半島遊。「半島遊其實都好辛苦,由朝踩到晚,有想過上尾隨的旅遊巴,但休息下,堅持下去就可以繼續踩。」因為隨團有醫護人員,曾心怡第一天踏單車曾試過炒車,但只是輕微擦傷了,之後也可以繼續完成旅程。
由心儀生物科技到讀護士
今屆DSE考生正在苦戰,而2019年曾心怡的DSE成績,可說有點強差人意。「我中文只拿到1,雖然數學及英文有3,但因為副學士最少要有5科2,所以我也讀不到。」她一向在學校的成績都是中規中矩,成績未公布時,她心儀入中大讀生物科技。「因為母親讀中大,學校又大,想在實驗室做研究。」其他院校也是報同一科目,反而將讀護士排得很後。不過,因為成績一般,她就入讀了香港都會大學的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今年畢業。
去年9月開始到不同醫院實習,「通宵更」有沒有嚇怕Sammi呢?「早更及午更都忙到癲,反而通宵更有不忙的時候,可以在護士站坐一坐、瞌一瞌。」但試過有一晚都勁忙,她插了3條尿喉、2條胃喉,照了8張心電圖。「本應兩、三點可以食飯,結果四點半先食,飯盒翻叮了3次都食唔到,因為收症是不能等,要做了先。」
縱使工作忙碌,也沒有動搖Sammi一顆想做專科護士的心。「這份工幾好,收工就收工,我體力又OK。」他記得有晚和爸爸吃飯,因為他做銷售員,一晚就談了4個公事電話。
現在曾心怡只是完成了登記護士(EN)的課程,要成為註冊護士(RN)還要繼續進修。「我想儲兩年錢才繼續讀RN,但也要讀三、四年,而且如果是醫管局要排隊,不一定有位給我讀,我預咗和人競爭。」還有若要成為專科護士,也要再進修數年,Sammi的夢想--兒科糖尿病專科護士,並不是一蹴即就。「我覺得我的selling point是比較令人信服,因為我是過來人,相信病人會願意聽我的說話。」
---------------------------------
醫院經歷生死明白生命脆弱
雖然只是實習了8個月,但她對患病及生死都有更多的體會。「有人中風後,半邊身不能動彈,需要人照顧而不能工作。我想起爸爸也曾中風,但他只是覺得好頭痛,面有些痺,家庭醫生說只是感冒,但一直未見改善,轉介腦科醫生才知道真是中過風,但他仍然照常上班,我經常說他好彩。」
許多人對於病人突然身故,都接受不了,明明情況不是太壞,為何會突然急轉直下?「我記得我幫一個病人篤完手指,還和他傾偈。後來姑娘叫我去吃飯,半小時後回來,奇怪護士站為何無人,又無人派藥,原來是幫那病人急救,所以生命可以很脆弱,我的病相比他們其實很小事。」
﹏﹏﹏﹏﹏﹏﹏﹏﹏﹏﹏﹏﹏
圖片:何小雲攝(部分)、湯致遠攝、被訪者提供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周美好
▲ 從外表,不會覺得曾心怡有病,但只要和她聚餐,便會發現她要吃飯前篤手指,有時會調校掛在身上的胰島素泵,除此以外,與一般人無異。
▲ 曾心怡感激父母一直讓她盡量過正常的生活,而沒有厭棄她患病。
▲ 曾心怡小四時確診一型糖尿病。
▲ Sammi沒有刻意告訴同事自己患有糖尿病,但見她餐前篤手指監測血糖指數,也知是甚麼事啦!
▲ 這個小小的裝置,便是Sammi掛在身上的胰島素泵。
▲ 小時候芭蕾舞表演。
▲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但就因為Sammi下定決心,勇於嘗試,一家人就作了踏單車台灣半島遊。
▲ 曾心怡小時候用了多年的單車,輔助轆一直沒有除下,因為怕跌倒,想不到長大後竟然可以去台灣單車環島遊。
▲ 雖然每餐飯前都要篤手指、計算碳水化合物,但沒有令Sammi對飲食卻步。
▲ Sammi想學豎琴,父母也容讓她嘗試,並且有機會作表演。
▲ 在醫院實習,繁忙的工作,沒有打沉曾心怡想做專科護士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