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醫尿濁

副刊版 2023/05/10

分享:

分享:

中醫問症,有《十問歌》作規範,每每必問患者小便習慣一事。雖名小便,但非小事一樁,若細想便秘者仍可數天才排便一次,而如果相同天數才有或能小便,這早已是內科頭等大事!問小便會圍繞如尿量每次每天總量、日晚間次數、如廁順或疼痛與否、小便忍耐能力及漏尿失禁等,這都能反映水液自臟腑代謝情況。本欄過往亦曾討論過膀胱過動症、前列腺炎症、下尿路炎症等,各病症有不同尿習慣及尿質量產量改變。若尿液混濁白色,如洗米水樣,中醫病名「尿濁」。尿濁既可急性發作,亦可衍生為慢性反覆出現病症。

急性或首次出現尿濁,可以因為平常好食肥膩或辛辣煎炸食物,或可由於其他疾病剛癒,但體內餘熱未清,促使熱濕下注膀胱影響氣化功能致病,產生色黃混濁尿液。病者亦見其他濕熱病邪為患症狀,例如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大便秘結或不。因病程較短,患者體質一般仍為壯實,故治療濕熱,以苦淡清熱袪濕為主,臨床使用程氏萆薢分清飲為主。若症狀大為改善,之後可以用淡竹葉煲茅根水,以熱隨小便而清。

尿濁處理不當,或體質傾向虛衰者,則易出現慢性尿濁,症狀反覆出現。如前文所述,水液自飲食吸收,經脾、胃、小腸、肺、腎及膀胱等代謝轉化,才能產生尿液。若脾胃氣虛,每每日感勞倦,或進食油膩食物,水穀營養無以正常消化運化,營養物下洩膀胱,產生尿濁,此類脾虛患者予以處方補中益氣湯合燥濕固攝中藥。癒後湯水以北芪、黨參、白朮、製芡實及陳皮燉肉湯為主,功效健脾益氣。

若年老或久病為患者,多為腎元虧虛體質,時伴表現精神萎頓、腰膝痠軟、頭暈耳鳴。患者腎氣不足,無以固攝脂液,故下流膀胱為尿濁。處理腎虛尿濁,臨床需先鑑別腎陽虛及腎陰虛類別,陽虛者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中藥以金櫃腎氣丸為主,並加入固攝澀精中藥;陰虛者五心煩熱,咽痛小便短赤,中藥處理以清熱滋陰為主,方用知柏地黃丸。

小便能反映臟腑盛衰及平衡,平常解手時,不妨多看看尿液形態,並留意尿量、尿次數、疼痛或清空膀胱狀況,這定對自己多加了解,並對泌尿系統疾病防患於未然。

(iStock)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