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則發展樂齡科技 實現居家安老

評論 2023/05/13

分享:

分享:

新冠疫情加速了本地樂齡科技的發展,市場推出入門版智能手機,便利長者學習和使用防疫相關程式,不少社福機構及地區長者中心也設計了網上活動,透過視像會議,協助長者在家中進行活動訓練,以及與其他人聯誼;醫療機構亦引入「遙距醫療系統」,醫生透過視像診症,令長者毋須外出就能獲得診治。疫情下彰顯了科技使用的重要性,運用各種科技支援長者在社區生活,已是大勢所趨。

香港的安老政策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方針,藉着提供多項資助和社區服務,協助長者居家安老。特區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及,當局將會採取不同措施,加強支援長者居家生活,同時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發展,透過科技協助長者增強自理能力,並同時減低照顧者負擔。相關的支援措施包括:擴展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適用範圍,至租借輔助科技產品;增加長者鄰舍中心數目,並擴展其服務範圍至樂齡科技推廣;設立10億元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買、租借或試用科技產品,使其服務使用者獲益。

「人性化」為主 不盲目追求高端科技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是安老服務業的年度盛事,相比起早期,無論是參展單位數目,還是展出產品及應用方案,每年均有所增長。早期展出的產品亦主要由海外引入,未必適合本地市場需要,直至近年不少本地科創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研發相關產品。當局牽頭增撥資源,帶動樂齡科技「普及化」,但是以「普及化」為原則是否足夠?

樂齡科技的應用,不是考慮有或無、多或少,也不應盲目追求高端科技和標奇立異的設計,應該是以「人性化」為主。一般長者都不諳科技應用,對他們而言,簡單用、容易用、懂得用,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人性化科技。設計和選用科技產品,應該先觀察及聆聽長者生活上的需要,考慮他們能否自行操作相關產品,並安全和有效地輔助其生活,以及提高個人獨立性。即使是簡單的科技產品,如智能水杯或藥盒,只要能夠為長者解決生活上的需求,減少依賴別人幫助,並能夠自理生活,已經是一個實用的設計,亦容易獲得長者接受及使用。

「個人化」科技服務 切合不同需要

此外,樂齡科技「個人化」亦同樣重要。社會普遍把長者們視為有相同特質的群體,其實長者按年齡可分為初老(65至74歲)、中老(75至84歲)、老老(85歲和以上)3個階段。處於初老階段的長者仍然壯健,有較高自理能力;處於中老階段的長者,身體機能明顯衰退,以及自理能力下降,雖然老化不等於疾病,但患病的機會仍然較高;處於老老階段的長者,身體機能衰退的程度加快,較大機會出現嚴重疾病。

除了年齡,不同疾病亦會為長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生活問題,有些是認知及記憶衰退,有些是肢體活動障礙,也有些是個別器官功能衰竭;另外,有些長者或與家人同住、或獨居,每位長者需要的協助類型和程度也不同。

筆者剛完成了一項研究,訪問了385位長者,按他們的自理能力,分為3個組別(獨立、部分依賴、依賴),比較他們對機械人協助執行家居工作的接受程度,結果顯示「部分依賴」和「依賴」的長者,選擇機械人協助執行個人護理,而「獨立」的長者則選擇人類協助執行個人護理,可見發展「個人化」樂齡科技服務是有需要的。

不當使用科技產品 長者恐受傷

文獻強調,在沒有考慮長者的實際需要下,不恰當地使用科技產品,會導致產品被長者棄置一旁,或長者會遭受到使用不合適科技產品所常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產生意外和受傷。筆者建議,開發商應多與安老業界人士、長者及照顧者溝通,從長者的實際需要切入,並將產品初模在各平台展示,收集各方意見進行改良,更要了解市場對產品價格的接受程度,以長者能夠支付的價格提供產品;安老業界可透過培訓同時熟悉樂齡科技和老年護理的應用人才,使他們作為開發商和產品使用者的溝通橋樑,更可以教導和協助長者使用科技產品,改良產品應用,並定時跟進;而護老者在選擇科技產品前,必須替長者進行評估、溝通及跟進。

科技應用是未來安老服務的大趨勢,社會按「普及化、人性化、個人化」3個原則發展樂齡科技,長者才能夠享受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及便利,實現居家安老。

科技應用是未來安老服務的大趨勢,社會按「普及化、人性化、個人化」3個原則發展樂齡科技,長者才能夠享受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及便利。(資料圖片)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