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八仙過海」 中國外交怎應對?

評論 2023/05/15

分享:

分享:

說個笑話:近日對烏克蘭最狠不是俄羅斯,而是最最最反俄「挺烏」的波蘭!

波蘭理直氣壯指烏克蘭非歐盟成員,帶頭禁止烏農產品入口,上周更逼得歐盟屈服,頒令限制烏農品流入東歐多國,澤連斯基怒斥「殘忍」,是「反烏克蘭保護主義」!

烏克蘭工業重地東部打爛了,經濟命脈僅存西部農業,但黑海遭封鎖,只能走陸路向西賣歐盟,歐盟去年激情下也為這非成員國開出免稅特惠。如今收成季節又快到,波蘭對烏克蘭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選票要緊,兄弟,你忍着!猛力就是一刀。東歐一呼百應,一刀又一刀,烏克蘭背後一片紅……

歐洲各自為政 烏克蘭也慘「躺槍」

歐洲各國說得好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說得直白就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政。歐盟讓利烏農品在情理之中,卻敗在對內沒有放寬補貼農民限制。波蘭做醜人發難,東歐甚至法國都樂見,工業大國德國則不在乎,更無謂扛上這麼多夥伴,甚麼團結挺烏抗俄、捍衛價值觀都是虛的。

烏克蘭當然絕非歐洲「八仙過海」唯一受害者,卡塔爾去年就一邊被瘋搶天然氣,一邊被精神分裂般大罵「侵犯人權」。中國對歐外交自然也面臨相似困局,但歐洲在中國突破美國包圍方面起到無法替代作用,那中國如何是好?

先要強調,中國外交非兵不利戰不善,看中東就知。

中國促成沙特伊朗復交持續見功,一舉擺平兩大陣營在敘利亞的代理人衝突。阿盟上周在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訪沙特(施壓?)同日召開特別會議(急不及待?),拍板讓敘利亞重返組織,美方反對也無用。中東整體正系統性邁向由亂轉治,矛頭重新對準美國支持的以色列。中國外交部祝賀敘利亞重返阿盟時透露,中方工作組近日曾訪阿拉伯多國,就此深入交流。

歐政治碎片化 中歐總似原地踏步

中國對歐洲外交同樣努力不懈。秦剛忙完中亞、上合組織外長會,見過美國大使,馬不停蹄又訪德法挪威;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今日(15日)起赴烏波法德俄五國斡旋。中方上月才接待過法國總統、德國外長,中央外辦主任王毅2月也到過兩國。

但中歐關係感覺總是原地踏步,每次有些進展後又會節外生枝。只因歐洲八仙過海,上至歐盟最高層、國與國、黨與黨,下至同黨間,都經常方向步調不一,甚或互相拆台,貴為總統總理也難以把舵定向。老實說,管治缺乏權威、無力滙聚共識(除了反華?)也是今天多數西方國家共同特徵。

歐洲政治生態碎片化,往往令中方發力再強也找不到可靠着力點。

中法元首會成果滿滿,馬克龍回去一番「歐洲戰略自主」卻變成「歪理邪說」。德國總理朔爾茨只顧四平八穩,說了等於沒說,既稱「歐洲必須面向世界」暗示不能單靠美國,又指「有人仍留在過去發歐洲大國夢」暗諷馬克龍;他雖力撑中資入股漢堡港,但在多名閣員反對下審完又再審,上周的同意也不知是否最後答案。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去年在峇里與習主席談得好好的,今年轉頭就回到競選時姿態,考慮退出一帶一路。中歐投資協定陳年舊帳更不用提……

中歐近日3件事 細嚼見微可知著

但是,中國與歐洲(廣義包括英國)之間最近幾件事頗為有趣,值得細嚼。

第一件事:英國政壇雖未改變反華當飯吃一套,但英國政府展示一些溝通意願後,中方同意了低調而相對充分的接觸。

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席英王加冕禮,見了首相辛偉誠、王儲威廉等政要。英國商業及貿易部國務大臣莊敦文(Dominic Johnson)上周在中國外交部「不了解情況」下罕見訪港,枱面仍是侵略殖民別人還說「負責」的英國嘴臉,但「例行公事」後還比較務實,他Twitter密集發帖唱好此行,大談「投資」、「機遇」、「共同利益」。

第二件事:中德兩國高層訪問出現「一通一阻」奇景。

秦剛上周應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邀請訪德,距貝爾伯克4月應秦剛之邀訪華還未滿月,須知貝爾伯克以「親美抗中俄」見稱。

與此同時,德財政部稱財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訪華遭中方臨時取消,外界懷疑與其自民黨黨友、教育部長3月赴台有關。貝爾伯克則是來自綠黨,而她上月參觀了天津德企、坐過了京津高鐵,期間涉台表述雖未偏離一貫立場,但也沒有刺激中方,意思大致是「衝突對誰,包括歐洲都沒有好處」,旨在降溫,甚至有點神似馬克龍「不要在台海隨美起舞」之意。

第三件事:駐法大使盧沙野「以毒攻毒」疑似奏效,中國外交部重申立場後,東歐小國即似偃旗息鼓,未再大肆炒作。

盧沙野在法國電視台直播節目主持人不斷進逼下,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的表述無疑並非字字準確,甚至有點過火,更不符中國官方態度。但梳理一下他的話,核心思想是:前蘇聯加盟國之間在蘇聯時期邊界劃分,是否蘇聯解體後各國邊界的法理依據值得存疑。(立陶宛等國當年在蘇聯未宣布解體前,未獲授權率先單方面獨立。)

這代表甚麼呢?立陶宛等一些國家不是想當反華急先鋒,有意挑戰台灣在二戰後從日本歸還中國的國際秩序,並要把俄羅斯和蘇聯從地球抹走,拒絕承認自己是前蘇聯國家嗎?好吧,蘇聯沒有打贏二戰奠定戰後秩序,更不曾存在,那你們這些「國家」大概就是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兩部分了。怕了吧?怕了嗎?這麼快?

這幾件事,對中國應對歐洲八仙過海大有啟示。

多元是歐常態 華出招亦要多樣化

首先,要堅持高層接觸,爭取發揮定向把舵作用。歐洲政治雖然碎片化,但高層接觸仍不可或缺。可多談經貿少談政治,凸顯共同利益,分歧可以和而不同。

接着,捍衛核心利益時,亦要充分準備碎片化方式應對。歐洲國國、黨黨、黨內皆不同,必要反制時,宜少用貿易手段等全局性槓桿,靈活有彈性招數效果更好。對於直面西媒傳播中國聲音,應予鼓勵,也毋須過分害怕犯錯,在後果可控前提下適當出位,遠比一味講道理更能反制那些本身就胡說八道的西方政客。

再者,要堅持區別對待美國及歐洲等其他西方國家,後者不介意中國崛起超越美國,只是不夠認識中國。

波蘭對烏克蘭做醜人發難,理直氣壯指烏克蘭非歐盟成員,帶頭禁止烏農產品入口,正是歐洲各自為政體現。(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