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7種肥胖證型 中年減肥中醫篇

副刊版 2023/05/16

分享:

分享:

人到中年,因為新陳代謝減慢,脂肪堆積加速、也有忙於工作家事而疏於運動、或以大吃大喝來減壓……無論原因為何,大家都意識到,這個中年發福並非是福。

提到減肥,想當然是減少食量和多做運動,其實中醫學上也有不少瘦身竅門。

年近半百,腎氣漸衰,註冊中醫師李灼梅指從中醫角度,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吃太多,而是人體老化,腎氣衰弱,導致新陳代謝變慢,讓人體的肌肉量變得容易下降、脂肪堆積加速,使人體的組成開始產生變化。

以她臨床所見,男女肥胖比例均等,但女性會比男性多主動求助接受治療,而男女肥胖原因各有不同:

中年男人:正處於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經常出席酒會、飯局、應酬愈來愈多。另外,工作繁忙、加班增多,很多男人都喜愛吃宵夜,不節制飲食,加上缺乏運動會使積累更多脂肪,他們的腰就愈粗,身材也就愈胖。

女性:多發生在停經進入更年期後,平均每年會增加0.8公斤。李醫師說:「停經前為了生產所需,脂肪通常會堆積在手臂、臀部與大腿等,而相比之下,停經後脂肪會更容易堆積在腹部。」隨着女性賀爾蒙減少,肥胖也會因為內臟脂肪開始堆積,以「四肢偏細、只有腹部突出」的形式發生。

肥胖主要因多吃、多睡、少動。中醫認為人體脂肪的吸收、利用、排泄是相對平衡的狀態,當人們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或脾胃不足,或受情志所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脾胃運化失司,水濕內停,聚濕成痰,阻滯於經脈,充斥於肌膚腠理及臟腑三焦,從而引發肥胖。

7種肥胖證型

每個人肥胖原因不同,李醫師表示需要註冊中醫師辨證論治,針對病人體質減肥才能事半功倍,肥胖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胃熱滯脾型

症狀: 體形肥大、食量大、容易感到飢餓,自覺口乾口苦等。

治法:清胃瀉火、消食導滯。

脾虛濕阻型

症狀:虛胖、神疲乏力、水腫、消化功能差,易便秘或便溏等。

治法: 健脾益氣、滲水利濕。

痰濁中阻型

症狀: 喜歡甜食、全身肥胖、腹大便便、容易嗜睡,平時自覺口黏涎多等。

治法: 化痰排濁、理氣消脹。

脾腎陽虛型

症狀: 肥胖、怕冷、手足寒冷、大便稀且次數頻繁、進食後易腹脹,精神疲乏及嗜睡等。

治法:溫腎健脾、利水化飲。

胃腑實熱型

症狀: 面色紅潤、肥胖健壯,平時飲食不節,容易飢餓、便秘及口乾等。

治法: 清瀉胃熱、通腑下便。

陰虛內熱型

症狀: 外形肥胖、有低熱盜汗、頭昏眼花、腰痠腰痛及口燥咽乾等。

治法: 滋陰降火、瀉濁除濕清熱。

肝鬱氣滯型

症狀: 形體肥胖、煩躁易怒、脅肋脹痛、腹脹、口苦舌燥,女性可有月經不調等。

治法: 疏肝理氣、健脾消脂。

針灸中藥穴位埋綫 各師各法

中醫有多種減肥方法,如使用針灸。「針灸減肥可以發揮溫通經絡、調節臟腑、扶正祛邪等作用。」另一是艾灸,通過艾絨燃燒的熱力給人體穴位以溫熱的刺激,從而達致減肥效果。

另外,使用中藥方劑配伍來達到減肥瘦身的目的。「原理為從健脾、化痰、益氣、袪濕等角度出發,調整人體內在機能恢復,從而將人體中的能量代謝正常轉化,以達到健康減肥瘦身目的。」

穴位埋綫也是另一方法,李醫師說穴位埋綫是利用人體可吸收的POD蛋白綫,埋在身體穴位位置,被埋入的蛋白綫會自然地被人體吸收,穴位蛋白綫會24小時不停刺激穴位,抑制食慾,減輕飢餓感,增加飽腹感,加速身體新陳代謝,達到消脂型收緊減肥的效度。

...................

李醫師推介3款減肥茶飲

檸檬薏米露

功效: 檸檬清熱、美白;生熟薏米健脾利濕、去水腫;生薑和胃、化胃氣。

材料: 檸檬一至兩個、生熟薏米各30克、生薑3片、糖冬瓜適量。

做法: 材料洗淨,生熟薏米、生薑煲滾後轉中小火,煲一小時,加糖冬瓜調味,放涼後即可飲用,再隨個人口味搾取新鮮檸檬汁混合,一星期可飲用2至3次。

山楂荷葉萊菔子茶

功效: 消脂解滯、促進消化。山楂消食健胃,消除胃脘脹滿;荷葉清熱解暑、平肝降脂;萊菔子能消食化痰。

材料: 山楂5克、荷葉5克、萊菔子10克。

做法: 準備茶包一個,將所有材料放入茶包裏,用熱水沖泡焗10分鐘飲用。適合坐辦公室人士飲用,準備暖壺,沖泡全日至無味,一星期可飲用2至3次。

洛神花消脂茶

功效: 洛神花可降血脂;山楂可消食肉太多的油膩感;陳皮理氣消滯。

材料: 山楂15克、烏梅9克、洛神花15克、陳皮3克、石榴乾6克。

做法: 1公升水全部材料煲一個半小時加適量片糖調味。一星期可飲用1至3次。

備註: 洛神花茶偏酸,腸胃不適者切忌空腹飲用,建議飯後再喝。

﹏﹏﹏﹏﹏﹏﹏﹏﹏﹏﹏﹏﹏

圖片:iStock、被訪者提供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一旦超重,衍生各種疾病的風險大增,也是養生大忌。

女性停經後,脂肪會容易堆積。

艾灸能對人體穴位以溫熱的刺激,從而收到減肥之效。

註冊中醫師李灼梅說肥胖者除重磅外,還可能伴隨其他健康問題,包括:腦血管疾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衰竭)、二型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