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香港為何要學懂與大灣區融合?
朋友因疫情阻礙,3年多無法回港,最近回來立刻港深到處跑,大讚香港與深圳發展迅速,處處朝氣勃勃、鶯歌燕舞。反觀美國,則一片灰暗、經濟停頓,浪漫之城的三藩市,唐人街弄個小小的地鐵站,搞了幾十年才實現到;治安不靖,多個大型連鎖店都因頂不住宵小的偷搶破壞而要關門大吉,小商店更無實力支持下去,朋友久未享購物樂趣,帶來兩個大箱大買特買。
我身在香港,倒沒注意香港有何進展,但細想一下,現在地鐵多了幾條新綫,不少地方都有地盤正在施工,我家附近便起重機林立,朋友的直觀感覺倒非沒有根據;至於深圳,朋友在那裏配了幾副高質眼鏡,每副幾百元人民幣,與美國的幾百元美金價錢不可同日而語,怎能不笑逐顏開?
港深大發展 美中經濟此消彼長
深圳早已從小漁村變身為世界一級大都會,我最近才知道,它連博物館也有幾十所,港人實應奮起直追。
上述只是觸及現況,我們若要訂定人生規劃,決定在哪裏發展事業,現況雖然重要,但倒不如多注意一些可為未來指路的「領先指數」;我這裏說的領先指數,並非股票市場所論及的那一類,而是更有科學性及長遠性的。舉個例子,30年前我們便已看到香港出生率低企,20年前同樣現象在內地出現,當時我們已可斷言,中港兩地都會在未來出現人口老化;至於如何判斷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未來經濟走勢,有幾個指標是很有用的。
3大「領先指數」 預示增長勢頭
第一個指標,是看今天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應用科技對推動經濟有決定性作用,但發達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卻可為未來的應用科技提供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舉個例子,若世上沒有牛頓力學,便不會有今天的太空科技,我在本欄曾指出過,根據《自然》雜誌所編制的「自然指數」,中國在頂尖科學期刊論文的數量,已彎道超車,第一次超越了美國,這是有標誌性的事件,應記入科學史中。
第二個指標,是看教育及年輕人的學習精神。10多年前我到深圳少年宮附近的書城,已注意到那裏一到假期,地上及樓梯便坐滿了專注看書的小孩,我曾寫過,20年後這些小孩都會是社會的棟樑;疫情後再訪深圳,一樣可見到同樣情景,可知內地能不斷培養未來的棟樑之材。反觀香港,連在書店中找尋有分量的書,也是愈來愈困難了。
第三個指標,是看中國人的儲蓄率。高儲蓄率意味着高投資率或資本積累迅速,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近年大約有70%來自資本積累,現時中國的儲蓄率或投資率一直能保持在GDP的40%以上,有此超高投資率,未來經濟持續高增長已可預期。
有了這3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但是,今天的中國不是要面對百年大變局中的地緣政治干擾嗎?
地緣政治干擾 港宜兩手準備
這種干擾必會陸續有來,對中國的發展亦會有影響,但只要看看過去幾年的境況,便知道美西方不但討不了好,中國的貿易總額與貿易順差均破了歷史紀錄,「去美元化」浪潮初步成形,經濟增長率亦是中國獨領風騷,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都不斷調高中國GDP的增長率。
面對此等干擾,港人宜兩手準備。第一手是進行必要的調整,這有兩大方面,一是香港持有過多美元外滙儲備,可將財政儲備部分的外滙減低,改用作投資在基建填海等效益大於成本的項目上,既可減低美元資產帶來的不測之險,亦可有更多更有價值的地皮可賣,增加未來政府收入;二是世界的供應鏈及市場都在變化,港人宜把眼光從傳統的歐美經濟體中,轉到「一帶一路」沿綫國家、中東、南美等地方。
第二手是做好自己,繼續發展,一些對港或內地的制裁行為,其目的正在於擾亂中港兩地的經濟,《九陰真經》的口訣「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是值得參考的策略。
科研與教育 深層次融入大灣區
在各種調整中,金融界多發展一些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產品,是很有作用的,我過去已有論述;香港融入大灣區,不少事項已在進行中,其中較具深度融合性的,是科研與教育。香港各大高等院校,大部分早已在大灣區開設校舍,或正計劃開設,香港是有能力從世界各地吸納科研人才的地方,很多來港的科學家均樂意在香港及內地遊走。我訪問過科大在廣州南沙東涌鎮的校園,他們搞得很好,正有為中國的科研作出貢獻,將來清水灣校園及廣州校園的學生,也有機會兩地選課,這對香港及內地年輕人熟悉兩地情況是很重要的。
我最近再到南沙訪問,其中一個驚喜是見到另一個深層次融合的個案。南沙有一學校名為「民心港人子弟學校」,課程是香港的,是國際學校,但學費比內地及香港的國際學校的平均水平便宜很多,可能因為它是非牟利的;校園2021年11月才打第一支樁,到去年8月,整個美輪美奐、建築面積高達11萬平方米的校園便已建好,可以上課,當中建築成本只是7.6億人民幣,遠低於香港的成本。我見過此校的一些學生,聰明有禮,有責任感,這個案值得關心港人如何打入大灣區的研究者,長期觀察。
▲ 香港融入大灣區,不少事項已在進行中,其中較具深度融合性的,是科研與教育。(資料圖片)
撰文 :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