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政策宜撑首置 助青年上車促成交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發表報告,指去年香港住宅樓價較2021年9月高位,已回落約16%,今年初則略有回升。從銀行貸款穩定性的角度,現有「辣招」已有效緩減風險,但隨着按揭貸款利率上升,樓價或將進一步受壓,到時供樓負擔和「負財富效應」可能會影響私人消費。當然,以上只計算了香港財報上的數字,但「納米樓問題」、特首李家超提到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再到大灣區以至英國置業的市場競爭和替代效應,相信並非上述研究的範圍內。
供樓負擔增 恐影響私人消費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今年首季整體物業註冊有1.9萬宗,較去年第四季大升62%,是近期新高,當中一手及二手私人住宅共錄15,646宗註冊,較去年第四季8,980宗大幅上升約74.2%;一手公營房屋註冊量亦有1,182宗,倍增於去年第四季的數字;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亦見略有回升。但樓市的特性是交易需時較長,所以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季的數字升跌,也只是技術性調整,實際情況複雜得多。
在繼續討論之前,筆者想先指出,香港社會一向對「樓價」的詞義有分歧。以教科書的常理,「市價」就是同質貨品在市場上買賣錄得的最新「成交價」,不斷根據最新的成交數據而更新;但市場上常說「成交價低市價百分之五」之類,容易令人混淆,若已在政府部門登記作實的成交價,不是此刻最新的「市價」,那甚麼才是「市價」?如果「市價」只是指業主單方面的主觀開價,現時是買家主導市場,這種定義方法還有甚麼實用意義?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種說法省略了時間點的問題,是將最新的「成交價」,即「新市價」,與「原市價」(即同質物業可能是數月甚至數年前的上一宗成交價)比較。但始終買樓與日常交易有別,香港樓市嚴格而言更不是自由市場,否則長期高企的樓價早已導致供應量噴井式增加,繼而令樓價恢復「均衡」(equilibrium)。
成交價僅技術反彈 後市難看好
說回近日樓市的小「升勢」,如上文所言,樓宇買賣是一個漫長過程,顯示的成交只是買賣完成當刻,把交易結果平面展示的一種手段。粗略計算,若把去年防疫開始放寬至今的半年時間當作一個交易期,其實樓價從2019年高位回落兩三成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一批買家在「開關」後一輪開天殺價,較快同意減價的業主就在較早時段完成交易,形成年初「成交價」較低的現象;至於減價幅度較小的單位,就需要更多時間討價還價,稍遲才完成交易,於是形成較近期成交價格看起來「有所回升」的現象。
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已久,有能力買私樓的人,未買之前也有穩定居所,賣家通常也有一定實力,很多時候談了一輪,雙方口裏說不,但其實已摸得出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價錢,但又未達心中理想的價錢,所以拖延着久未動手;而正因此刻市場由買家主導,若代理商能做出一個樓價回升的現象,加上可能身邊有朋輩剛趁低完成交易,羊群心理半推半就下,這波小「升勢」又可以再促成一批成交。
當然,這批買家完成交易後,市場又會再迎來下一批新買家和賣家。觀望前景,今年利淡因素確實較去年少,而利好因素卻也是沒幾個,例如香港和瑞士都被捲入地緣政治風波中,資金有所顧慮,自然減少流入,所以短中期後市也是難以看好。
倡逢淡季推首置稅惠 一石三鳥
樓價逐步回落,正正反映特區政府的樓市「辣招」行之有效,而現今主流的業主多已供滿樓,沒有2003年時大規模「負資產」的問題,所以現階段貿然「撤辣」,本港樓價過高的社會問題未解決,以前炒賣的問題又可能死灰復燃,香港實在冒不起這樣的風險,而且此刻環球資本市場仍有太多不確定性,最好是以不變應萬變;反而是近期成交量不足,不妨集中精力,想辦法協助無樓的年輕人「上車」。
以往香港樓市蓬勃,地產代理業養起不少家庭,但現時本港私樓買賣愈來愈有季節性,當局不妨考慮每逢成交淡季就提出「首置限時印花稅優惠」,由政府出手做「金牌經紀人」,以政策手段促使買賣雙方「一人讓一步」,權當是以稅務優惠為年輕人送上祝福,順便又可保地產代理就業,更可減少樓價出現斷崖式下跌的風險,可謂一石三鳥,皆大歡喜。
▲ 樓價逐步回落,正正反映當局的樓市「辣招」行之有效,現階段貿然「撤辣」,本港樓價過高的社會問題未解決,以前炒賣的問題又可能死灰復燃。(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