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禮物

副刊版 2023/05/23

分享:

分享:

中年朋友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就是做運動。可能年輕還不覺,去到「咁上下年紀」就好覺,平時有做和沒做運動,無論是健康狀態、精神面貌、腰板挺直度、大腦靈活度等,兩者會有非常大的分別。

朋友A說:「我每日都郁。」我問:「點郁法?」A:「在家掃地、吸塵。」我答:「那是勞動,不是運動!」

又例如我阿媽,經常向人宣稱自己「日日做運動」,而且「一起床就做」。她的所謂「運動」,只是醒來躺在床上扭下左、扭下右、揈下手揈下腳。後來,直至她開始走平路都有困難兼喘氣,加上我威迫利誘,說若走不動就難以帶她周圍食好嘢,她才扚起心肝跟上門物理治療師做運動,現時日日與工人姐姐落街走路一小時。

運動應是一個組合,必須鍛練:一、心肺健康;二、肌肉力量;三、肌肉耐力;四、身體靈活性。若一味做一種運動,可能只鍛練到局部,那當然好過無,但久而久之是不足以抗衡身體衰老的走勢。人到中年,至少需要做帶氧運動、負重運動和拉筋伸展。很多人一聽就立刻反應:「邊度有時間?」若每日花半小時到一小時做運動也沒時間,何解又有時間煲劇、看手機、網購呢?世衛已將缺乏身體活動視為引發慢性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亦指出,整天久坐不動的人,罹患癌症風險最高,達紅色警示程度。

中年人士,帶氧運動是最必要的,若不慣運動,可由比平時步速快一點的快步走開始,量力而為。腦神經專家Kristen Willeumier呼籲:「帶氧運動是刺激腦神經新生最有效的方法。若你想增加認知能力與智力,就必須做帶氧運動。」想來也是,先父就是長期不動的人,晚年患上失智和柏金遜症。當時作為照顧者的我,親睹腦退化是如何慢慢蠶食一個人的認知和活動能力。因此,我現在不敢偷懶,因為鍛練好身體,其實不僅是給自己、亦是給伴侶和家人最好的禮物。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