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赤黃白黑對應肝心脾肺腎 從面色知病

副刊版 2023/05/23

分享:

分享:

俗語有云:職場處世之道要識睇人面色,但其實不時留意自己面色亦重要,因為隨時能看出疾病的蛛絲馬迹。面色紅潤好氣色?可能是心臟出了岔子;面黃不一定是「黃面婆」專利,若脾虛消化不良,老人小孩都可以發生。

你的面色如何,你的健康也必如何,此說當真?註冊中醫師李廣冀表示,面色的確能夠簡單反映出人體的五臟功能,給醫者一種診療提示,找出初步的辨證方向。由於面色可分為青赤黃白黑,相對應的臟腑是肝心脾肺腎。

中國古代醫學典籍《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見四診以「望」為首要,望診主要觀察人體的神色形態,醫師從頭到腳望患者的面色、眼神和步行姿態等,其中面色反映是否貧血、太紅熱氣代表心火盛、黑眼圈代表腎虛、鼻敏感、面青代表肝血不足,面蒼白代表肺氣不足,面黃代表脾虛消化不良。他說這些提示,能給醫師有一個大致的整體印象,開藥更加符合患者體質。

當人患病時,由於氣虛臟腑失調,李醫師指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和正常人面色略有不同。「例如俗語講病到五顏六色,是五官的顏色在患病時不同,呈一幅病容模樣。」

例如外感風熱發燒,當然面紅耳赤,如果受寒畏寒,會面色蒼白。而平時面色偏黃,可能是脾虛,腎病的人面色發黑,肝病的人容易又黃又青,肝血不足,容易面青。《難經》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濕疹患者印堂發黑?

要留意面色還分為本色和客色。本色是人體基本不變的面色,也稱為主色;客色是指隨着生活環境以及勞動等因素,而發生相應變化的面色。他舉例,一位印堂發黑的濕疹病人,驚自己命不久矣,更被丈夫指她是撞邪。其實這病人是臉部有濕疹發炎後留有的色素沉着,只要時間活血化瘀,治療好濕疹,她的額頭就不會發黑。有些人某皮膚局部外塗類固醇,也較容易出現這種紫斑發黑的情況,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褪色。

另外,一些重症如癌症病人身心俱疲,既要接受電療化療或者手術,心理上也承受莫大的壓力,睡眠不足,也會讓人看起來比較灰暗無華,失去光澤。一般小病,病程短未必反映在面色,但隨着時間,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就會有諸內、形諸外,從外部便能看出端倪。

好面色定義

哪怎樣稱得上是好面色?李醫師說:「好的面色紅黃隱隱,明亮而含蓄,有光澤。不好的面色,就是太黃、太白、太紅、太黑、太青,總之不是正常面色就不好。好多濕疹病人乾燥,T字位無光澤,代表皮膚乾燥,濕疹未好。如果滿面油光,額頭反光,這種皮脂分泌過度旺盛,又容易生痤瘡、玫瑰痤瘡或脂溢性皮炎。」

---------------------------------

食療改善面色

一些食物食後可能會使皮膚或眼睛呈現黃色,因為它們含有高量的胡蘿蔔素類化合物,例如紅蘿蔔、南瓜、甜椒、番茄和柑橘類水果等。此外,過多攝取紅肉、糖果和糖份也可能導致皮膚變黃。「但如果出現了持續的皮膚或眼睛黃染,可能是患上了一些疾病,例如肝病或膽道梗阻等。」李醫師說。

可以改善面色食療眾多,他指如有貧血的人,可以飲紅棗桂圓水、脾虛面黃的人可以在早餐時食四神粉(改良自《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四味藥材組成),有健脾及改善消化功能之效。

作者、責任編輯:周美好

面色能反映出人體的五臟功能。(iStock圖片)

李醫師指經常面青青,可按手背上的合谷穴,有助改善血液循環。(經濟日報資料庫圖片)

臉部有濕疹發炎後,或留有色素沉着,看起來面色烏黑深沉。(iStock圖片)

常說嬰兒面上鼻樑有青筋,無事喊三場,中醫師李廣冀指其實就是寒症。「多有鼻敏感、容易感冒咳嗽、脾胃虛寒及肺寒問題,可用小兒推拿搓肚捏脊改善體質。」(經濟日報資料庫圖片)

貧血者面色蒼白,日常可適量飲紅棗桂圓水,有益氣補血之效。(iStock圖片)

紅蘿蔔含胡蘿蔔素類化合物,吃太多或令皮膚看起來偏黃,但停止食用膚色會慢慢恢復原有狀態。(經濟日報資料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