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言語失用症 4大表徵要注意

副刊版 2023/05/26

分享:

分享:

每年5月,都是言語失用症關注月。有外國研究指,每1,000個小朋友就有1至2人患有兒童言語失用症,究竟其徵狀、治療方法為何?針對廣東話言語失用症,其表徵、訓練難度、所需時間與其他語言有不同嗎?交由言語治療師黃震浩(Eddy)逐一拆解。

兒童言語失用症為神經性言語障礙,因腦部發展出現問題導致構音困難,與患者的學習及認知能力無關。而成因可分遺傳因素或基因突變兩種,不過即使父母患有言語失用症,亦不代表其子女亦會100%遺傳此症,有機會引起其他言語障礙。Eddy續解釋,說話需由不同構音器官(如嘴唇、舌頭、鼻腔等)作出協調來發出聲音,但兒童言語失用症患者無法控制這些器官,令發聲動作的時間、方向和力度難以協調,語音、聲調便會出現異常。

家長可留意4大表徵

要診斷兒童言語失用症,需待年齡達3歲、具備一定語言能力方可進行評估,言語治療師會循兒童的構音、語音和協調能力來判斷。但Eddy指3歲之前,家長亦可留意4大表徵:

1.牙牙學語階段少發聲

兒童於1歲前會進入牙牙學語期,正常會自行「玩聲」,說一些大人聽不明白的「太空話」,但患者卻於此階段很少發聲。

2.音節結構簡單

患者的音節結構會比一般小朋友簡單,如咬字只能發出韻母,難以發出聲母和輔音韻尾,如連「爸」、「媽」亦無法準確讀出,短而急促的入聲字亦比較難學。

3.聲調錯亂

說話時會出現明顯的聲調錯亂。從臨床觀察及研究得知,Eddy發現患者處理高而平的聲調沒太大問題,如聲調需要向上或往下移的時候就特別難掌握。因高低音與控制喉嚨的位置變化有關,但患者卻無法於短時間內作出協調,導致出現聲調問題。

4.不規律的構音錯誤、說話語速奇怪

有別於其他言語障礙,患者沒特定的發音錯誤規律,而且說話斷斷續續,難以流暢地說出完整句子。

嚴重可影響學習及社交

若確診為言語失用症,治療師會為兒童制定個人化的訓練方案,先從其日常生活中找出常用字詞,如小朋友喜歡車便教「車」字,愛吃薯條就教「薯條」,助他建立基本溝通能力。訓練過程為不斷練習讀字,一星期訓練兩節,讓小朋友熟習咬字動作和聲調,治療師從旁觀察其構音動作及各器官協調的變化。「如說薯字,嘴形要圓,再噴出氣流,說條字嘴形要先展開,舌頭觸碰牙齒後方,再擠出氣流。我們要留意患者是否能做到這些動作,再『執返靚』。」

Eddy指,針對廣東話言語失用症的患者,語音、聲調須同時進行練習。「聲調與語音不同,難以類化,而因廣東話聲調難,故更需盡早學習。透過不斷示範、練習和回饋,讓小朋友即時得知對錯。」

若言語失用症沒及時處理,可引起一連串的學習和社交問題,如學習意慾下降、影響學習成效等。「學習語言須透過與人互動交流,以熟習各種發音和聲調,加上自身不斷練習,慢慢累積經驗才會講得好。但失用症患者從沒準確發音,相較其他人,更難以建構完整的語音系統,大大影響他們學習詞語的能力。他們記不了詞語,也會影響讀寫能力。」

...................

準確斷症提升療效

普遍兒童言語失用症患者會出現其他認知、行為上的問題,如理解能力較差或讀寫障礙等,亦有患者同時患有自閉症,言語治療師將因應患者個別狀況制定訓練方案。「評估做得愈仔細、愈準確,對症下藥,治療時間便可以縮短。」Eddy提醒,語音障礙分好多種,成因各有不同,如3歲小朋友遲遲未說話,有機會是遲語兒(Late Talker),而兒童言語失用症亦非單憑牙牙學語期間有否說話來判斷。「兒童言語失用症的診斷過程中,一定要叫小朋友重複讀出一些字詞。我們有為觀察其協調能力而設的測試,來分析小朋友排列說話動作的能力。」

﹏﹏﹏﹏﹏﹏﹏﹏﹏﹏﹏﹏﹏

圖片:被訪者提供、iStock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

兒童言語失用症的表徵有幾種,包括說話斷斷續續、語音錯誤規律不一致、聲調錯亂等。

有言語失用症患者約3歲確診,其後透過定期訓練,升小學後更能參加朗誦比賽,令Eddy印象深刻。

因語言分別,英語兒童言語失用症患者會出現重音錯誤,無法準確發出音節的大小聲和長短,如會把「Today」唸成「Two Day」。

言語治療師黃震浩研究兒童言語失用症多年,他指近年大眾及治療師對此症的認知增加不少,並因而提升病識感。

曾有家長發現1歲子女無法讀出S音而求醫,並懷疑是否患病,Eddy便解釋兒童語音發展分不同階段,S音需待約4歲後才能發出。他提醒家長保留危機感是好事,但毋須過分憂慮,有需要可尋求言語治療師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