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間小書店

副刊版 2023/05/26

分享:

分享:

從小喜歡在先父的大書架前,把架上的書一頁一頁地翻,一旦發掘到有趣作品,如獲至寶,馬上蹲在地上逐頁讀下去。有時揭開一些其貌不揚的書,居然是禾稈冚珍珠,那種驚喜確實快樂無比,故那個書架一直是我的藏寶閣。由於喜歡與書為伍,有天,阿媽問我長大後想做甚麼?現在回想,她當時的語氣帶點期待,但我童年無忌,認真地答:「任何工作只要有書看就好,去圖書館執書、夜晚看更(無人騷擾我看書)或者開間小書店都不錯,無人幫襯我便可以自己看書……」阿媽的表情當然……但佢有佢鬧,我每天仍捧着她口中「唔等使」的書。

直到現在,開間小書店、以書會友,仍是我嚮往、快樂的夢想,但相信在港難以實現,難以暢快地、毫無顧忌地銷售我心目中的好書,那就寧願不做了。要數我喜歡的香港小書店,去年一月已結業的英文小書店清明堂(Bleak House Books)是其中之一,是我心水dream bookshop。

老闆是我的好友Albert Wan,他原為美國執業律師,書店結束非因做不住。那時見他把書架逐個拆去,還原成只有四壁之原貌,我的心情非常複雜不捨,但又支持他離開的決定。離港前兩天,他專誠把書店最後一本為我收藏好的林語堂《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絕版送到我手上,那份物輕情意重,我捧着書哭了。近年有太多交心友離開,我不捨,但同時又覺得他們這樣會快樂一點,很矛盾。

近日收到他的WhatsApp,知道他在彼邦再開書店,還捎來即將開幕的書店相片,很有清明堂的味道,我很替他開心,他仍堅持做他認為值得做的。或許,一個人開過書店、親身感受過一間小書店竟能凝聚同好人的威力和魅力後,已不能回頭,只會想延續書店聚人那種動量。看來,我這個以書會友的兒時夢想,不會在香港實現了,但我相信Albert在他方會做得到。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