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半公益」創投 推動社會福祉進步
創新1.0時代本質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做「連接」(connection);創新2.0時代的關鍵則是「整合」(integration),而不再是簡單地複製他人經驗、簡單疊加各種技術和應用場景,來自基礎科技、基礎科學的創新,將以全領域、深結合的方式,改變各行各業,推動製造業的全面升級。
未來的創新是將真正的「黑科技」、「硬科技」與傳統產業融合起來,實現長遠價值創造和共同發展;科技不是科技企業的專利,傳統製造業加上科技,將從產業端改造整個商業系統,適應不斷進化的商業環境。
融合「黑科技」 傳統產業全面升級
從商業物種的創新,到產業的快速迭代;從早期投資、成長期投資到併購投資;從海外模式的中國實踐,到中國模式的海外拓展,價值投資正在經歷更多發展和變化。這其中的核心沒有變,就是是否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長期價值、是否在堅持長期主義、是否在做時間的朋友。併購投資的出發點,並不是追求投資規模,或單純的投資收益,更關鍵的是,在原有商業模式創新進入階段性瓶頸的情況下,判斷科技賦能可否成為驅動產業升級的新價值所在,能否通過科技創新,對現有商業模式進行精細化打磨,通過引入新的資源,改善被併購公司的長遠狀況。
一個商業機會,不應只看其過去的收入、利潤,也不能簡單看今天或明天的收入、利潤,這些數字當然很重要,但並不代表全部;真正值得關注的核心,是它解決了甚麼問題,有沒有給社會、消費者、用戶提升效率、創造價值。只要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其收入、利潤早晚會兌現,社會最終會給予它長遠的獎勵。
堅持長期主義 經濟社會價值並重
如果說價值投資的出發點,是發現價值(value discovery)的話,其落腳點應該是創造價值(value creation)。價值投資不是投資者之間的零和競爭,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正和協同,堅持尋找動態護城河,把企業家持續創新、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作為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管理哲學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綫」理論(The Second Curve),也就是企業應該在「第一曲綫」(主營業務)增長平緩前,找到「第二曲綫」,代替「第一曲綫」擔當增長引擎。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如果能夠在變化的時代浪潮和市場環境中不斷地創新,具備從一條曲綫跳到另一條曲綫的能力,我們就可以認為其具備了不斷深挖護城河的能力。
真正偉大的公司,敢於打破自身的壟斷地位,從內部打破邊界,構建一個資源開放、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在所有的價值維度中,不僅存在金融資本(股東利益),還存在人力資本(勞動者利益)、社會資本(社會公眾利益)和自然資本(自然生態資源)等多種角度的考量。最好的創投資本配置,應該是堅持長期主義,為有利於社會普遍利益的創新承擔風險,以實現社會福祉的整體進步,因此一份卓越的商業計劃專案,必須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並重。
培養創新土壤 5大要素
近年來,資本對商業模式創新的熱烈追捧,已被更為冷靜和專業的「硬科技」、「原創科技」替代,創投行業也從粗放發展,進入了以專業能力取勝的精耕期。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辦人、攜程旅行網及如家酒店創始人沈南鵬指出,與以往商業模式創新為主的行動互聯網時代不同,依靠技術驅動的創新企業,往往面臨更長的發展周期,也需要更多長期資本,支持這些公司在某一個領域裏深耕,需要投資機構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與創業者長期共同成長。紅杉將自身定位為「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the entrepreneurs behind the entrepreneurs),一直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同時秉承「半公益」的態度,支持天使輪、種子輪等早期企業的發展。
所謂「半公益」,就是真正支持具有原創和顛覆性技術的企業長綫發展,不被眼前雜音干擾,而沈南鵬亦指出了創新土壤的5大要素:(1)良好的土壤和生態環境、(2)充分競爭的機制、(3)完善的法制環境、(4)創業者的努力、及(5)證券化。
(「2023香港大學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報名詳情,請瀏覽:https://icb.hku.hk/chs/news/detail/news-202300324)
▲ 未來的創新是將真正的「黑科技」、「硬科技」與傳統產業融合起來,實現長遠價值創造和共同發展。(資料圖片)
撰文 : 馬陳杰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助理院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