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汲取澳門經驗 完善港車北上運作
千呼萬喚始出來,「港車北上」政策終於在本月初由粵港兩地政府共同宣布,將於7月1日正式實行,所有持回鄉證的香港居民,以個人名義擁有8座位以下的私家車均可申請。
「港車北上」之政策目的,是為港人提供進一步便利,可以自駕進入廣東省處理商務、個人事務或旅遊等,以便進一步擁抱港珠澳大橋機遇,促進大灣區發展融合互聯互通。行政長官李家超感謝中央及廣東省政府一直以來大力支持,推動和落實「港車北上」,為粵港之間的經貿和人文交流,提供進一步的發展動能。
名額少須早半月申請 難即興即遊
澳門早今年1月已經率先實施「澳車北上」,以筆者觀察,「澳車北上」運作順利,大橋口岸通關和珠海市面的澳門單牌車數量不少,可見政策甚受歡迎。在申請資格、申請流程、停留日期、兩地保險要求和驗車要求等方面,「港車北上」與「澳車北上」大致相同,但在每天配額和申請入境日期靈活度方面,則相差甚大,估計在方便程度和申請難度方面,港車遠遠不如澳車!
「澳車北上」實行至今,每周7天各設2,000個名額,一經核准資格後,最遲可以在計劃入境日期前一日申請,非常靈活,而且澳門車主利用大橋口岸進出內地,不用繳交大橋每程150元人民幣路費,因此「澳車北上」甚受澳門人歡迎。
然而,在「港車北上」第一階段,暫時每天只有最多300個名額可供申請,而且星期日和假期暫未設配額;申請入境日期方面,更要提早半個月遞交,未能達到即興即遊目的。
料開通初期搶手 一席難求
當然,無論是人口、車輛數目還是地域所在,香港與澳門均不盡相同,因此兩地車輛北上政策有差異不足為奇。澳門人口60多萬,合資格單牌車約8萬輛,而香港人口是澳門11倍,可以申請「港車北上」的私家車多達45萬,雖然香港經大橋前往珠海的路途,遠比澳門往珠海遙遠,更要支付過路費,但畢竟車輛數字多數倍,每天名額又只得澳車的15%,申請倍加困難;加上以港人一貫「愛新鮮」、「一窩蜂」、「怕執輸」作風,可以預期「港車北上」開通初期將一席難求,特別是假期前夕或周末,更如奇貨可居。
以實施多時的「大嶼山自駕遊」為例,自疫情後變得非常搶手,近月來改為每月月頭申請抽籤下月的名額,有市民向筆者表示,以家中兩輛汽車連續4、5個月入紙抽籤,均從未中籤,以此推敲,恐令滿心歡喜期待「港車北上」的車主感到洩氣。有一名車主向筆者透露,本來留着一輛7人車準備北上,但政策公布後覺得未如預期般容易成功申請,因經濟原因先賣掉車輛,以後再作打算。
改善驗車預約 推大灣區適用保險
當然,「港車北上」第一階段應屬摸索時期,筆者期待在運作順暢後,名額和申請日期靈活度方面得以進一步放寬,達到與「澳車北上」相若的方便水平。香港方面,驗車應確保預約比目前情況容易,保險業亦應推出更多大灣區適用的相關保險產品,而未曾在內地駕駛的港人,則應當更深入了解兩地駕駛文化和習慣差異,小心忍讓開車;同時,珠海邊檢方面應進一步提高大橋珠海口岸的通關處理容量,使口岸不致過於擁擠,多方合作之下,使政策達到真正便民利民的效果。
車輛北上政策方便了有車階級的市民,但在澳門,也有當地居民反映「澳車北上」對某幾類民生行業帶來較大影響,尤其是以服務本地客人為主的飲食業、修車汽車美容業、跨境物流業、個人服務業如美容理髮等,因更多具消費力澳人經常駕車北上,生意有明顯跌幅。特區政府宜汲取澳門經驗,制定方案,盡力協助可能受影響的行業和從業員,使「港車北上」不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 粵港兩地政府月初共同宣布「港車北上」政策,為港人提供進一步便利,促進大灣區發展融合互聯互通。(資料圖片)
撰文 : 何敬康 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中委、廣東省政協委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