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便民科技應用 港府須引導驅動
一個月前去深圳開會,到了落馬洲口岸,才發現忘記拿香港身份證,怎麼辦?打道回府取身份證?別慌,我用手機一查,發現入境事務處提供了「非觸式e道」的應用程式工具,經由身份驗證註冊,即可於程式獲得身份識別二維碼,掃碼過閘機,面部識別後即完成通關手續,真是太好了。
應用程式幾分鐘搞定,來到關口,果然看到不少閘機的頂部屏幕,顯示有「非觸式e道」字樣,二話不說,掃碼過關,旁邊的人看到我拿着手機晃一晃就過了閘機,還以為我是甚麼特殊身份人士呢!
非觸式e道 通關毋須身份證
從技術角度說,過關識別的並非是塑料卡片,而是身份信息,不論用甚麼方法,只要閘機獲取到身份信息,並通過面部或指紋識別對應,過關者的身份即可確認,放行通關;過去的身份證,被現在的手機替代,而手機也必然將會被嵌入人體的芯片取代,只要用過一次,你就再也不想掏出錢包取出卡片了,這就是科技進步的必然。
我特地查了一下,入境處自2021年12月1日推出這項服務,一年半以來,不知道入境處的統計,有多少香港居民註冊了這個應用程式,每日又有多少人通過程式掃碼通關。以我近期數次往來深圳過關時的觀察,幾乎除了我自己,還沒有看到第二個人使用手機程式過關。
此前我曾撰文分享,在電子政務系統方面,特區政府還是作出了大量投入和研發的,以我個人為例,早已申請個人「稅務易」帳戶和「智方便」帳戶,每年作為董事進行公司周年申報、填寫僱主報稅表、以個人身份進行稅務申報、續領車輛牌照、續領駕駛執照等,都會使用電子系統進行操作,數分鐘搞定,只要用過一次,就會知道有多爽快了。
易通行更便利 安裝率達8成
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科技進步,不能單靠市場和用戶的自發自覺,政府的引導和驅動也非常重要,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期待了多年的「易通行」。眾所周知,「快易通」(Autotoll)在香港已存在很久,但靠一家壟斷經營、不思進取的公司,以及車輛使用者的自覺申請,多年來安裝率仍然不高;等待多年,特區政府終於出手推出「易通行」,全部政府隧道不停車過機,目前安裝率已達80%以上,隨着青沙管制區隧道首先使用、5月底獅子山隧道使用,今年內所有政府隧道都有望開通。
只要安裝「易通行」標籤,並開通應用程式及帳戶充值或自動付款,作為司機的體驗,比「快易通」更好用;如果你是強硬反對派,沒關係,你可以不嫌麻煩,按付款通知不停地付款即可,只要你不擋着後面的車,麻煩就都是你自己的,影響不到別人。科技的應用,終於讓所有的車都跑起來了!
政府施政,不能甚麼事情都要考慮所有人的意見,利益的平衡有時是反社會進步的。兩個世紀前,保守的中國被工業革命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若今天的香港再不發展科技應用,老百姓也將陷入服務業勞動力密集型低價值的陷阱,無法自拔。
寫完這篇文章,我就準備去取消「快易通」,研究了一下,發現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打印填表並帶着感應盒子,送去唯一在觀塘的服務處。這樣的服務,還是早點取消好!
▲ 入境事務處提供「非觸式e道」,經由身份驗證註冊,即可於程式獲得身份識別二維碼,掃碼過閘機,面部識別後即完成通關手續。(資料圖片)
撰文 : 耿春亞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