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離世50周年 港大美術博物館展出 罕有畢加索玻璃畫

副刊版 2023/05/29

分享:

分享:

當代藝術大師畢加索對後世畫壇的影響,毋庸置疑。今年是他離世50周年,為紀念這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之一的藝術大師,加上適逢法國5月藝術節,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最近舉辦了免費入場的「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展覽,展出畢加索與光影技術專家共同製作的玻璃畫。展覽精選了畢加索較少人熟悉的玻璃畫創作,全部來自私人收藏,實屬珍貴,值得一看。

生於1881年的畢加索,於73歲時透過好友Jean Cocteau認識玻璃畫(gemmaux)。Gemmaux其實是gemmail的總數,是法文寶石(gemme)及琺瑯彩料(email)的混合詞,有「琺瑯寶石」的意思。

於1950年代中期,Roger Malherbe-Navarre的工作室Les Gemmaux de France,鑽研法國畫家Jean Crotti所創的發光箱,透過組合、層疊及黏貼彩色玻璃片,將畢加索的畫作轉化為玻璃畫,並配合光綫投射,製作成燈箱,重新演繹大師的卓越作品。

畢加索對gemmail玻璃畫工匠精巧的組裝及搭配驚嘆不已,稱它為「一種新藝術的誕生」。他先選取作品《柳條椅中的女人》、自畫像《Yo》及《阿爾及爾的女人》造成玻璃畫像,最終創作了合共60件重要作品。

僅創作4年

他對這種半透明的材料特別偏好,可利用光來創作,富現代感,以新的藝術技巧令他的立體派作品昇華。不過畢加索僅在1954至1957這4年間創作玻璃畫作品,旨在探索及展示這種媒介的藝術可能性,但成果驚人。

他最早的玻璃畫展覽於1956年2月在摩納哥舉行,其後1957年3月再於巴黎舉辦回顧展,獲得空前成功,由主要的藏家收藏了他的玻璃畫。他亦在1959至1964年,以及1959至1961年間,分別在歐洲及美國舉辦了多場公開展覽。然而,畢加索玻璃畫的研究至今仍相對較少,自1960年代起以來也鮮少展出,僅於1998年在日本舉辦了4次展覽。

畢加索的玻璃畫就如其陶瓷作品般,將標誌性的視覺題材,融入立體及雕塑創作之中,展現出獨特風格。而這次「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展覽,會由即日起至8月27日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內舉行,免費入場。展出作品亦屬私人收藏,正正以鮮為人知的鑑賞角度,呈現畢加索最為人熟悉的題材,讓大家有機會一睹大師級的非凡之作。

﹏﹏﹏﹏﹏﹏﹏﹏﹏﹏﹏﹏﹏

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

地點: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及2樓

日期:即日起至8月27日

時間:周二至周六9:30am-6pm、周日1pm-6pm(逢周日、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

內文圖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黃佩賢提供

作者:黃依情

責任編輯:何小雲

Marie-Therese Walter肖像(1954-1957年):肖像畫精緻柔和,光綫運用錯綜複雜,尤其是模特兒的臉及臂上,更見精妙,亦簡練地勾勒出極簡立體主義的背景空間。

鬥牛(1954-1957年):畫中正描述動物悲慘的命運,騎馬鬥牛士的馬及公牛皆陳屍眼前。背景中有其他鬥牛士正在鬥牛,右上方的陽光強調了遠方的背景,以玻璃畫重新演繹,正可突顯藝術家運用光綫的技法。

阿爾及爾的女人(1954-1957年):是畢加索向Delacroix的《公寓裏阿爾及爾的女人》致敬的作品,創作時正是他選擇與Roger Malherbe-Navarre合作之時,後人認為這段時期內,他展現了更高的藝術成就,這畫作亦是當時的作品之一。

鴿子靜物畫(1954-1957年):畢加索一再繪畫戰前經常接觸的主題「鳥」,畫中是隻白鴿,躺於桌上,桌面鮮艷的紅黃色正代表西班牙。鴿子伸出紅色的腳和爪,像劍一般刺穿自身。而向上的翅膀繃緊,光潔如金屬,讓人聯想到飛機。另一邊羽毛層次分明,正墜向大地,兩者對比鮮明,象徵和平的白鴿,具反諷意味。

葫蘆靜物畫(1954-1957年):這作品的收藏家葛楚德史坦,與畢加索來往數十年,非常熟悉他的作品。她亦是美國人當中,最先對歐洲前衞藝術感興趣的人,每周會在巴黎的公寓裏舉行沙龍,參加者都是歐美的藝術家和作家,早年更資助畢加索創作。

「巴勃羅‧畢加索:玻璃畫像」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