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空長遠發展 能源業策略成關鍵

評論 2023/06/03

分享:

分享:

新加坡航空日前宣布,在封關結束、旅遊重啟以來的2022至2023年度,公司錄得16.2億美元盈利,向員工派發相當於8個月薪酬的花紅;與此同時,本港國泰航空則乃未洗脫頹風,早前更被爆出空中服務員涉嫌歧視乘客,引起軒然大波。

事件一出,很多不同派別的社會人士紛紛批評,但都沒有觸碰到國泰作為本港實質上的旗艦級公共事業之核心問題,就是近年盈利能力持續偏差,員工薪酬水平低下,以致工作態度和服務質素頻出問題。

為前綫減壓 守住安全準時底綫

今次公關災難,表面上導火綫是國泰前綫人員在工作期間語言不當,但背後近因卻是薪酬低下兼工作量高,加上國泰長期以來提倡高尚的「企業文化」,一方面乘客要求高,另一方面員工又因工作標準太高,上班要受氣但又沒有獲得相應薪酬回報,自覺被虧欠,久而久之面對乘客便易生不滿情緒。

說實話,企業在港開出一份入職底薪只得9,000元的工作,已心知只是為了生存,想用最低成本維持有限度服務;相比起服務質素,維持乘客安全、航班準時更是首要。一份底薪只有9,000的工作,本已難提出高要求,可是面對今次風波,管理層卻說要「加強員工訓練」,以及進一步提升對前綫人員服務水平的要求,其實是抓不到癢處;風波本來就是因為錢太少而工作要求太高,管理層提出的解決方法竟是進一步提高要求。這一時三刻或可平息眾怒,長遠卻根本不會解決問題,只會更加惡化,因為前綫員工要面對的要求和壓力更大,陷入惡性循環。

若單純以國泰現時營運情況而言,改善辦法其實恰恰相反,就是應着重為前綫員工減壓而非加壓,例如取消不必要的員工訓練、減少年度公關形象開支以降低乘客期待值,守住安全和準時兩條底綫,生存下去靜待長遠改革。

油價波動 國泰成本控制仍被動

觀乎國泰的財務報表,過去20多年以投資運輸業來說,連利潤本已不高的巴士公司也比航空公司易做,而近期巴士公司前綫職位能提供的待遇,確實也已超越國泰。問題的核心,首先不是企業管理,國際競爭也不過是表面,遠因「深層次矛盾」是香港本地沒有航空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石油,每次航程最大的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就是向外國買燃油,所以多年來國泰的成本控制也處於被動。

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國泰的燃油開支是298億,差不多已等於本港GDP 1%,相信絕大部分是以市價從外地進口燃油。特區政府和國泰航空本身沒有油田,沒有新加坡的馬六甲運油主航道控制權,也沒有煉油廠等本土石化工業,在國際市場中沒半點定價權,在如此重要的範疇命懸一綫,完全處於被動;反而外國的競爭者,例如俗稱「中東三寶」的卡塔爾航空(Qatar Airways)、阿聯酋航空(Emirates Airways)及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Airways),相關國家本身是產油國,油價低時可節省成本,油價高時則產油國可以賣油獲利填補損失,而本港及國泰卻只能「硬食」。

拓境外能源穩供應 須政府牽頭

國泰當然知道這個問題,但多年來處理的維度總是不夠高,例如國泰自己有「炒房」進行燃油對冲,但卻常有損手,更曾把前綫加班辛苦賺取的盈利都輸掉;看公司董事局成員,大部分也只有企業管理或飛機工程經驗,卻似乎沒有國際關係和石油期貨的專家,所以每次發生問題,也只能用現時管理層知識範圍內,能理解的人事管理學和公關市場學處理,根本沒有面對自身缺乏獨家石油供應、以及對能源業認識不足的長遠問題,最後受損害的不只是公司和員工,也影響着全香港人生活質素,以及香港作為「世界一綫城市」的國際威望。

當然,要大幅度改革,永遠是知易行難。國泰雖涉公眾利益,但始終是一間企業,聘請能洞悉和左右國際市場的石油業專家加入董事局,或仍可自行處理,涉及開發境外油田等長遠策略發展的事項,還是需要特區政府牽頭進行。今次國泰風波引起大量關注,希望當局和社會可把握機會,拋開爭議,藉今次事件盡快展開本港航空及能源業長遠發展的討論。

國泰航空經營問題的核心,遠因「深層次矛盾」是香港在國際石油市場中沒有定價權,因此國泰多年來成本控制也處於被動。(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