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緊密國際合作 應對人類共同挑戰

評論 2023/06/03

分享:

分享:

勇氣、承擔、熱誠、正直,這些素質似乎在現今的社會愈來愈難以找到,因此父母、社會或商界領袖等,有責任向年輕人灌輸這些價值觀。畢竟,年輕的一代不得不處理上幾代人遺留下來的重大問題,包括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消除貧窮以至衝突等。

早前,我參與了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30周年校慶和應屆畢業生晚宴,特別有所感受。學院為全球18間聯合世界書院之一,標榜多樣性、國際化及跨文化理解等核心價值,希望讓學生能在多元環境下接受教育。

我應邀與著名學者、曾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的馬凱碩教授(Kishore Mahbubani),以及「和平世代」創辦人馬嘉明,就亞太區未來和平的議題進行討論及交流。

全球力量轉移 進入「亞洲世紀」

這是一個極為複雜和敏感的議題,在現時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顯得甚為重要,雙方摩擦反映出全球力量的轉移,以及世界秩序的變化。中國、印度近年的崛起受到關注,而東盟國家除了緬甸外,也實現了強勁增長,加強了地區實力,這是靠務實的經濟和安全合作,而非以征服或軍事威脅達致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令數以億人擺脫貧窮困境,而財富分配仍然是重要目標。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9年的報告,引述了Project Syndicate一篇文章提到,19世紀的世界是歐洲化的,20世紀是美國化的,而到了現在,世界正在亞洲化,速度之快遠超人們的想像;文章結尾則引述作家Parag Khanna所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亞洲世紀」,沒有回頭路可走。

馬凱碩在早前評論中提到,隨着西方一些國家與中國關係愈趨不穩,香港被用作「政治足球」的可能性就愈高。當然,這對任何人,尤其是我們的國際合作夥伴也沒有好處,我們的獨特地位讓各方都得益,未來仍會一樣。

這次討論中,馬凱碩以史借鑑,談及導致數千年衝突的三魔,他們象徵着對權力、金錢和貪婪的追求。從積極的角度而言,馬凱碩鼓勵畢業生們保持樂觀,並務實地尋求解決未來問題和挑戰的方法。

跨文化理解 務實政策繁榮共存

於我而言,尊重、理解和體諒他人的文化價值,是開放和包容社會的基礎,而這要透過對話和接觸才能實現。國際社會須更有效溝通和更緊密合作,才是克服人類共同面對挑戰之唯一途徑。

其實,東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同時與中國和美國打交道,兩邊也不得失,以務實的經濟及外交政策,維持友好關係。東盟成員國之中,有民主體制、獨裁體制、共產主義體制、君主制體制,在大多數情況下繁榮共存,並擴大國際關係。

當晚晚會的亮點,是介紹了兩位獲得了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獎學金、來自阿富汗的學生。他們代表着希望,比起論壇的成年人講者,他們更能為台下出席者帶來更多希望和樂觀態度。

來自一個飽受戰亂、並被國際社會遺棄的國家,這兩位勇敢的女生和男生目睹了不同的衝突。生活環境迫使他們凡事小心,例如因怕受到無人機或迫擊炮襲擊,在進入任何建築物時,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逃生路綫;他們經過艱苦旅程才到達香港,縱使來港時間尚短,但他們都認為身體和精神上得到了重生。雖經歷重重困難,他們開始了新生活,並擁有為世界作出積極貢獻的機會。

聆聽兩位同學具有勇氣和精神力量的分享,再次提醒我們要活得謙卑。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引起了每一位聽眾的共鳴,我們都為他們的堅韌鼓掌,並以他們為榜樣,期望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培養良好的關係。

堅持和平合作 始能獲最大利益

無論是哪個獎學金計劃,獲獎者也是聰敏、且盡心盡力和勤奮,而通過計劃也往往改變了得獎者的人生。

在我的日常生活裏,我盡力與各個年齡段和不同背景的年輕人見面、交流,藉以更好地知道他們的看法,了解他們的擔憂和抱負;我經常分享個人故事或經歷,希望能鼓勵他們相信自己,並有所作為。不論學術成就高低、也不論人生軌迹如何,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為社會、為世界作出不同程度的貢獻。無論各自要走的道路如何,我深信都應該遵照和平合作方式,唯有如此才能獲取最大的利益。

東盟同時與中美兩國打交道,以務實的經濟及外交政策,維持友好關係,其成員國中有各種政制,在大多數情況下繁榮共存,並擴大國際關係。圖為第55屆東盟外長會議。(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