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識放手

副刊版 2023/06/05

分享:

分享:

中年朋友個個都要面對父母衰老的現實。近年,心理學界不少研究發現,這群要照顧患病父母的中年人,其身心都處於容易坍塌的邊緣。很多研究證實,這類長期照顧者會出現憂鬱、焦慮、身心俱疲、高血壓、失眠、頭痛、免疫力下降及身體勞損(用力抬起病者)的徵狀。作為照顧者,必先懂得做好身體和情緒的自我照顧,才能走更遠的路。

友人正為年邁患病又失禁的同住父親而煩惱。她說:「返工是我抖氣的唯一時段。」我經歷過,當然明白,一個家庭甫有長期患病的老人家,所有人都會處於非常高壓的狀況。作為照顧者,一定要懂得放手和尋求對應方法。有些日常照顧的工作,可放手交給別人做。若老人家情況衰弱到難以家居照顧,可考慮護老院。香港有不少優質護老院,經濟能力許可就應放手。旁人或會情緒勒索視送老人家進護老院為不孝,只要自問盡力盡孝,毋須理會。

當年先父患失智症和柏金遜症,確診已是中度,一家人每朝起床就如打仗,換片換床單沖涼餵食日日如是,那時已聘有外傭和按時計的護理員幫手,但仍極度高壓,因近二百磅的先父全無力氣,要扶他到浴室沖涼,幾個人抬到出汗實在力有不逮。後來,我發現連性格大咧咧的媽媽都開始患上輕度憂鬱,我就知要放手了。我兌現了給媽媽的承諾,盡能力給爸爸最優質的護老院,之後每天的上午和中午,媽媽和外傭帶着自家餸菜探爸爸,而我下班後接力跟他聊天按摩半小時,慢慢地,我和媽媽都重拾笑容。懂得放手後,大家的相處全是歡笑片段,我們只記得他可愛的樣子,而他最後是帶着尊嚴離開的。

看過一些甚麼也攬上身的照顧者,到最後,反而變成對老人家極度厭惡,何必讓彼此走到這個地步呢?照顧老人家,可以是漫長的路,作為照顧者要識放手和調節。自己亦毋須情緒勒索自己,最重要的是,你每一個決定,都是為老人家、照顧者、整體家庭成員的身心靈健康及和諧去做,那就是問心無愧最好的選擇。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