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基辛格100歲 他的一套老了嗎?
戰略大師基辛格廣受敬重,為何也備受鄙夷?為何他會由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變成支持?基辛格的一套過時了嗎?
這位美國前國務卿兼國安顧問上月底滿100歲,思維依舊活躍,對世事仍然充滿主見。只是他所奉行的現實政治觀,正愈發受到美西方背棄,取而代之的意識形態先行和「all-or-nothing」(拿不到全部就甚麼都不要)。
基辛格政策誠有頗大爭議,但這正說明政治充滿灰色地帶,複雜問題難有完美解決。今天世界雖已變了很多,惟他的一套仍有可取之處。
易位中國角度 思考兩國博弈
現實政治從實際出發,認為尋求與實力匹配的利益無可厚非,同時亦接受幾無可能消滅對手,欺對方太甚只會有損自己安全,得不償失。基辛格看問題因此會易位思考,從中國角度思索中美博弈、俄羅斯角度考慮北約東擴。這卻使他在當今西方顯得「政治不正確」,哪怕他只是為他們最大利益着想。
但即使在西方近年重拾大國競爭熱話之前,基辛格在西方輿論裏就是個充滿爭議,甚至傾向負面的人物。
如何界定美國政治人物「好壞」?在當今那些極度分化的奇葩湧現前,基辛格所效忠的總統尼克遜,就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尼克遜因水門醜聞下台,是美國迄今唯一辭職總統,而基辛格同樣服務過的繼任總統福特,則是未經選舉上台,評價往往更差,基辛格形象自然不會好到那裏。那個年代白宮政治,也確實予人特別濃厚的黑箱之感,與現今公眾尋求的公開透明格格不入。
維護利益 沒有永遠朋友敵人
基辛格外交毫無疑問亦有許多污點。西方不少左翼傳媒就在他百歲壽辰之際,直斥他是戰爭罪犯。
基辛格將越戰擴大到柬埔寨;為抗衡蘇聯在南亞影響力而武裝巴基斯坦,並無視巴軍隊在孟加拉(當時的東巴基斯坦)種族屠殺(印度與蘇聯關係親密,兩國支持孟加拉獨立);策動智利政變,謀害拉美首位民選左翼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支持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發起「骯髒戰爭」,長年血腥鎮壓左翼;為印尼入侵和吞併東帝汶開綠燈。這些決定都導致無數平民受害。
不過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基辛格時期美國外交也充滿創見和破立,甚至可謂奠基了美國往後繁榮,以及美利堅盛世治下國際秩序。只是公眾往往把這些歸功於演員出身、形象討好得多的總統列根。
基辛格和北越談判結束了越戰;緩和美蘇關係,商定《反導條約》,開啟兩個超級大國核裁軍大門,降低了全球戰略風險;藉中蘇決裂向中國伸出橄欖枝,促成尼克遜訪華,重塑冷戰均勢,改寫了世界歷史;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穿梭外交,實現贖罪日戰爭停火,「策反」了原屬蘇聯陣營的埃及並推動埃以關係正常化,令美國成為中東往後數十年的主導力量。
如果這也不算外交藝術和戰略眼光,甚麼才是?
擴大越戰又結束越戰,鎮壓拉美左翼但與紅色中國破冰,緩和美蘇關係卻佈下更精巧陷阱,看似矛盾實質並不矛盾。因為這就是現實政治,不拘泥於意識形態,只有對客觀形勢的冷靜計算,目的就是在當前條件下維護美國最大利益。
用基辛格本人的話來說:「美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轉軚撐烏入北約 非因「宣揚民主」
這也解釋了,基辛格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態度為何逆轉。
冷戰結束後,美國為首北約違背承諾多輪東擴,敲打俄羅斯就算了,這與美國實力相符。但烏克蘭對俄羅斯而言是「正宗自己人」,是羅斯人(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民族搖籃。美國伸手烏克蘭,則勢必引發俄羅斯絕地反撲,很可能令美國陷入與俄羅斯的正面衝突,並不花算。
但俄烏戰爭爆發後,美方錯誤已無法挽回,也只能就當前形勢重新計算。北約不願與俄羅斯開戰,不敢真的收烏克蘭,只向其大送武器,但這是愚蠢選擇,因為烏克蘭會變成「歐洲軍備最強、但戰略經驗最缺一國」(基辛格原話)。這極度危險,很可能造成更多衝突和問題,對歐洲和作為歐洲盟友的美國都不划算。
怎樣才比較划算?事到如今,就只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讓這小孩獲得保護,不用滿身肌肉流浪街頭。俄羅斯怎樣才肯?就讓它留一點戰利品吧。若烏東四州在情在理都要為烏克蘭爭回來,那克里米亞總能讓吧?畢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對俄太重要,基本是俄方的絕對底綫,而且克里米亞原本就是俄羅斯的,是赫魯曉夫一時興起將其劃入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
這就是現實政治,不會一味只講「民主必勝」,因為美國的紀錄根本守不住「民主」這條綫;更不會尋求擊潰俄羅斯,因為俄羅斯殺不死,美國也根本不敢和俄羅斯打仗,哪怕提出這樣的收拾殘局主張會被那些極端分子列為「俄羅斯共犯、烏克蘭公敵」。
務實接受客觀局限 無礙創意
現實政治絕非基辛格所創,美西方亦非由他掌權時才開始奉行。英國在西方近現代史上就是頭號現實政治玩家,把歐陸各國力量平衡管理得爐火純青,就是為了避免有任何一國獨大會威脅英國。歐洲基於現實政治的力量平衡,在拿破崙覆滅後維持了百年普遍和平。基辛格著作反映他詳細研究過這些歷史,這或許也啟發了他視美國為加強版的英國,在20世紀縱橫捭闔爭領風騷。
但諷刺的是,美英為首西方今天愈發背離這一套,外交藝術在「網紅政治」下儼如「罪惡背叛」,政客已做不出有擔當的決定,去保障國家利益。英國早已失去全球殖民地和不再稱霸海洋,卻拒絕加入歐洲大家庭,高喊「全球英國」衝去地球另一端「威懾對手」。美國更一力推動中俄兩個存在天然衝突的接壤大國愈走愈近,實現基辛格同輩布熱津斯基所推敲的對美最壞格局。
當然,這不是為基辛格每個決策辯護,也無法將那些壞事說成有理。惟現實政治所講求的務實、靈活、在接受客觀局限下大膽發揮創意,應是不變的美德,尤其今天世界有很多問題必須以多邊合作解決,用意識形態劃綫只會處處碰壁。基辛格無疑並非聖人,但的確也充滿政治智慧,世界需要從這位百歲老人的功過是非學習,揚長避短。
▲ 美國前國務卿兼國安顧問基辛格上月底滿100歲,思維依舊活躍,對世事仍然充滿主見。(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