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解決勞工短缺 免影響服務質素

評論 2023/06/06

分享:

分享:

輸入外勞這個課題,在近幾十年不斷重複出現,筆者讀大學時在中大崇基學院進行的畢業前通識教育研究題目,正是建造業輸入外勞的問題,當時我訪問了時任建造業總工會會長,想不到時至今日,香港又要再面對這個課題。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本港勞動人口由新冠疫情及社會事件前約400萬人,下跌至最近的377萬人,少了23萬人。無論從勞動人口數字,還是一些國家的移民數字,香港人口減少(特別是勞動人口)是不爭的事實。

技術上,香港迪士尼樂園也有輸入外勞,例如一些演藝人員,而當前本港最缺乏的,是運輸業的人手。有評論指,僱主可以透過加薪、改善待遇,以吸引新人入行,這點可以應用到其他任何行業,舉例說,如果當司機的收入比醫生更好,那麼香港的精英便大多當司機,而非如現在般,大多數成績好的學生都進了醫學院。如此看來,可以通過增加薪酬挽留人手麼?

運輸業回報不高 加薪空間少

以運輸業為例,有些人會選擇當Uber司機,Uber在香港有法律上的爭議,但用家覺得服務好、有人監察、車輛整潔,於是不少年輕人當Uber司機,而不當小巴、的士、巴士、旅遊巴司機;以現時的薪酬,不容易請人,巴士公司有良好的福利,尚算有點競爭性,但薪酬方面真的不容易克服。很多人不知道,運輸業的回報其實不高,以九巴為例,平均車資約是7.92元,港鐵則是7.91元,相比起餐廳、零售業,人均花費遠高於此,因此要增加運輸業的待遇不是不可以,但會令投資回報再下跌,變得更不吸引。

機場是另一個勞工短缺的重災區,其實在疫情前已有此情況,因為薪酬並非特別吸引,對很多人來說,上班路途也遙遠,有其他選擇的話,也不會到機場上班。話說回來,機管局現在有為機場員工提供飯堂、健身室甚至是託兒所,希望這些設施能吸引更多人到機場工作,無奈外面不少企業更進取,5天工作、不用輪班是基本盤,部分大型金融集團更可以在5天工作中,有兩天在家工作,相比起來,機場的工作又真的不太吸引。

機場服務成本增 礙港航運復常

近日我有幾次機會要到海外,機場內一些支援的員工,例如搬運行李車及行李的人員,大多上了年紀,對他們來說,可以賺取多一點收入,但這也帶來了穩憂,因為不久以後他們總會退下來,較年輕的人會到機場工作麼?會做搬運的工作麼?

當然,增加薪酬福利可能會吸引到一些人到機場工作,但買米要知米價,駕車的應該知道。現在洗車要百多二百元一次,每次約半小時,主要的成本是薪水,這些勞動力密集的工作也正在互相搶人才,大家不要忘記,航空業在疫情中受到重大打擊,在疫情前的回報率已不高,疫情期間香港的情況更加嚴重,因為之前有嚴苛的航班熔斷,復常需時,也需要資源。航空公司的最大成本是燃油,其次是薪酬,機場服務也是成本之一,例如搬運行李、飛機餐、飛機清潔等,當這些工作崗位要用更高的薪酬聘請時,成本會轉嫁到航空公司,於是又會拉低回報,減低了投資意慾。

我不是說不應該增加勞動工人的薪酬,市場會決定很多事情,也許政府可以介入,吸引更多人到機場工作,方法是提供宿舍給他們,特別是年輕人;其他行業也許會有微言,但航空業對香港的重要性,實在不容置疑。貨運方面,香港國際機場在2022年仍然是全球吞吐量最高的貨運機場,但在客運方面,香港機場在2019年是全球排名第四(以國際旅客計)的客運機場,在2022年卻十大不入;相反,杜拜、多哈、新加坡的國際旅客量,已恢復得七七八八,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的客運量甚至比疫前更高,可見機場的競爭相當激烈。

新冠疫情令各國航空業大洗牌,情況對香港不利,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航空公司未恢復來往香港的航班,有更多航班來港,機票的成本便會降低,有利商務及消閒旅遊,否則國際性會議和展覽的舉辦方,也要考慮整體的成本;航班多了,時間的靈活性和成本也更具競爭性。

善用隔離營 安置部分員工外勞

據悉,特區政府擬對建造業、運輸業及航空業輸入外勞,他們會住在香港還是即日來回內地是關鍵,在這方面機場也許有點優勢,因為鄰近港珠澳大橋,較易即日來回內地,但也難免身心疲累,最好的莫如住在香港,疫情期間的隔離營是一個好的選址,特區政府也可以考慮局部開放這些住房予部分本地員工,或給予運輸公司、機場營運的公司一些優惠,令它們可以提供這些隔離營予員工,令這兩個勞工短缺最嚴重的行業得以紓緩。

無論是輸入外勞,還是以一些優惠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到缺人的重災行業,勞工短缺的問題要盡快解決,否則將影響相關的服務質素,大家也不想候車時間、在機場等候行李的時間,達到不能容忍的水平吧。

機場服務是航空公司的成本之一,若相關工作崗位要用更高薪酬聘請,成本會轉嫁到航空公司,不利本港航空業復甦。(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兆波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中大(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講師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