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帶下病

副刊版 2023/06/07

分享:

分享:

女性白帶分泌本屬正常生理現象,但過猶不及皆可導致下體不適。白帶猶如外生殖器天然屏障,抵抗感染,但若臟腑功能失衡,帶脈不固或受損,皆可致濕擾盆腔下焦,出現白帶量變,甚至衍生質變,如黃帶赤帶、青帶或氣味改變等情況。

人體正常水穀代謝在胸腔腹腔內的三焦通路完成,例如中焦脾氣散發精氣,下焦腎與膀胱氣化水液等,正常吸收水份及代謝營養,並將多餘水液排出。若臟腑脾腎不足,水液代謝失常,反而衍生水濕滯留,於四肢百骸中有形無形痰濕。若加諸奇經八脈任脈與帶脈,使之失固失約,無以約束水濕流行,致濕邪下擾外陰,產生白帶。若身體平素偏熱,更易化熱產生黃帶;若熱侵脈絡,出現帶血赤帶。

白帶既是外陰正常分泌,言帶下白帶病為白帶量變或質變病症。白帶病可單獨見白色分泌物明顯增多,內褲或外陰擦抹紙巾可見其蹤影。此外,亦可見黃赤青等顏色帶下。至於質變,或更清稀透明樣,或呈豆腐渣狀,色變赤黃青,並氣味腥穢,外陰痕癢難耐。所以中醫觀察帶下病以其量及色,與氣味痕癢等及其他體徵,歸納如白色或清水透明屬脾腎氣虛型、黃帶多屬濕熱型、青黃多為肝經濕熱型、赤色腎陰虧虛或濕熱等。

平常脾胃消化功能不足,中焦濕阻,更易衍生濕熱並下注盆腔誘病,或致帶下病纏擾難癒。慢性白色帶下病患者可配合食療改善病況,方用淮山1両、白朮5錢、蓮子5錢、製芡實3錢、生苡仁5錢、魚腥草乾品5錢、白米半碗、豬𦟌肉5両以及清水一公升,烹煮一小時後服用,一星期兩次。若帶下色赤或青色,或外陰疼痛發炎,建議作進一步西醫婦科宮頸檢查,鑑別發炎糜爛原因及致病原類別。

飲食亦須注意少吃生冷煎炸、冰凍甜飲,或過甜水果。平常注意充足休息,不穿過緊過焗衣物,勤換綿墊及保持外陰乾爽清潔。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