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北都智慧出行 增港發展動能

評論 2023/06/07

分享:

分享: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雙循環」戰略及十四五規劃下,北部都會區憑其接壤深圳的區位優勢,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將以「北創科、南金融」的發展新格局,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本港打造第二個經濟引擎;然而,北部都會區的交通基建網絡未臻完善,規劃布局跟不上國家步伐,不利與深圳以至大灣區的發展相輔相成,發揮強強聯手的效益。

筆者寄望特區政府,以構建智慧城市的思維,規劃區內的交通網絡與基建配套,落實智慧出行,加強北部都會區及維港都會區的交通聯繫,以及完善跨境交通,提升各個陸路口岸的通達度,促進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落實香港「8大中心」的定位,增強本港發展動能。

交通網絡如同一個城市的血管大動脈,規劃北部都會區時,首要摒棄以往發展新市鎮的舊思維。以往當局僅開通公路,既無產業規劃、又無配套設施,只是把一批又一批的居民遷入新市鎮,導致出現大規模跨區就業,進一步加劇南北向交通系統的壓力,亦令部分新市鎮被貼上「悲情城市」的標籤。未來北部都會區的交通規劃,應該有個清晰的目標,貫徹「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針,積極開拓土地房屋供應,以基建釋放沿綫新發展區的發展潛力,配合產業分布,創造就業機會,達致「職住平衡」,打破南北發展長期失衡的困局。

完善跨境交通 促互聯互通

北部都會區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是本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腹地。香港一定不能單打獨鬥,在規劃交通基建時,須以港深融合為助力,充分考慮兩地交通配套的銜接,推進深港交通一體化。《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的3個跨境鐵路項目,包括連接深圳前海與洪水橋的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新田及新皇崗口岸的北環綫支綫,以及將東鐵綫向北延伸並將羅湖站遷移至深圳,均有助本港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大格局,促進與大灣區人流、物流、交通基建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大灣區內國際航空和航運中心及物流樞紐的地位,特區政府須與深圳市政府緊密合作。

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筆者期望當局在規劃北部都會區的長遠交通基建配套時,能夠以具前瞻性的思維布局,推展多元化的交通基建及配套設施,並加入綠色交通元素。例如,當局積極推動電動車普及化,但礙於缺乏超前部署,本港的充電樁明顯不足夠,成為普及電動車的最大絆腳石。

法例拆牆鬆綁 推動氫能運輸

另一方面,氫能源車輛發展一日千里,內地亦積極發展氫能運輸,並應用在重型物流運輸上,但本港仍受制於不合時宜的法例,氫能車輛無法「落地」。筆者建議當局未雨綢繆,規劃北部都會區的交通網絡時,亦要為推動氫能源運輸發展做好規劃,及早在法例上拆牆鬆綁,並一併規劃加氫設施,避免重蹈充電設施不足而窒礙電動車普及之覆轍。

特區政府一直奉行「基建先行」及「以鐵路為骨幹」的政策,但隨着人流、物流需求的改變,加上科技催生不少新的交通運輸,綠色運輸結合科技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勾勒北部都會區的交通網絡時,應該考慮多元化的綠色智能集體運輸系統,例如高架軌道的純電自動列車(雲巴)、無實體軌道的純電自動列車(智軌)等,能夠適應不同地勢,造價亦比較相宜,當局應積極就這類集體運輸系統的技術、安全、操作等數據,作一籃子考慮,並探討在北部都會區使用的可行性,推動本港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規劃北部都會區交通網絡,必須以智慧城市為基礎。道路基建設施的規劃和設計,應該以達致智慧出行為目標,以地理空間大數據、新型通訊網絡、高清數碼街道地圖、智慧交通燈控制、車聯網等組成一套智能交通系統,亦為無人駕駛自動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條件,驅動本港進入更安全、便捷、高效、暢通的智慧交通時代。

規劃北部都會區交通網絡,必須以智慧城市為基礎,道路基建設施的規劃和設計,應以達致智慧出行為目標。(資料圖片)

撰文 : 陳紹雄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