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俄烏戰爭的新局面
世界正經歷着百年難得一見的大變局,未來數十年的全球格局,很可能會被兩個戰場的結果所決定。
本文先說第一個戰場,不錯,正是俄烏戰場。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顯然是美國指揮下的北約組織,俄羅斯只是被動反應,我們需先推斷美國本來在打着甚麼算盤。美國的戰略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及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人,早已多次指出,北約東擴至烏克蘭,俄羅斯必會視為嚴重挑釁,一定還擊,但美國為何仍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從博奕論的角度看,若俄羅斯在受到挑釁後,十分膽怯,決定唾面自乾,任由北約與烏克蘭為所欲為,那麼美國的霸權便可更上一層樓,俄羅斯被欺壓得翻不了身。
代理人戰爭+經濟戰 美策略失算
當然,我們知道普京選擇了強硬路綫,要懲戒烏克蘭,而美國不可能沒有預計過俄羅斯可能有此選擇,所以美國和北約的反應也十分迅速,顯示出她們早已進行過沙盤推演,可立刻依計行事。
美國的策略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供應武器及提供其他援助,讓烏克蘭變成打仗的代理人,美國及北約則不願送上自己軍隊當炮灰,如此就算輸了,也不致損失太慘重;誠然,烏克蘭會山河破碎,但美國卻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第二個組成部分,是打美國擅長的經濟戰、金融戰,俄羅斯被極限制裁,外滙資產被充公、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掉,美國也不「批准」其他國家與俄貿易。美國本以為這些招數一出,俄羅斯的經濟必定撑不下去,民不聊生,戰場上士兵失去鬥志,戰爭很易輸掉;殊不知局勢發展卻荒腔走板,並無跟着劇本走。
這是一場西方白人之間的戰爭,他們只佔全球12%人口,其他88%基本上沒有跟隨美國指揮棒起舞,中國和印度與俄羅斯貿易大增,中國與俄羅斯還建立了緊密關係,兩國經濟互補性極強,中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俄羅斯則是天然資源第一大國,兩國一結合,便不怕西方的所謂「制裁」。
盧布滙價硬淨 今年俄經濟向好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的金融並無癱瘓,盧布滙價硬淨,這倒是完全可事先預期的,只是美國政客無知,以為盧布必垮掉而已。早在1983年,美國經濟學家華萊古(Neil Wallace)及後來取得諾貝爾獎的薩準(Tom Sargent)便論證過,只要國家有法律規定,購買該國貨物一定要用該國貨幣,那麼這貨幣便必有價值。
國際貨幣組織(IMF)去年本來預測,俄羅斯GDP會下降超過8%,但實際上,去年俄羅斯GDP只下降了2.1%,今年預計GDP還會上升,通脹率也不高;而且俄國工業受戰爭刺激,軍工廠不停開工,武器彈藥供應可源源不絕,酷似二戰時美國的情況。
烏反攻勝算成疑 北約勢成輸家
反觀烏克蘭,不但大批人口離開,財產損失慘重,GDP也跌了30%,北約則是連彈藥的產能都出了問題,烏克蘭彈藥得不到補充,所謂春季大反攻要一拖再拖。
北約經濟戰輸了,俄羅斯可以持續打下去,歐洲及美國厭戰情緒卻早已出現,如此下去,北約是捱不住或不願再捱的,而烏克蘭就算得到軍援,徹底戰勝實力強大得多的俄羅斯幾不可能;若是真有大勝,北約更怕,一個擁有最強大核武的國家,若在常規戰中大敗,誰也不能保證她不會動用核武。
將俄推向中國 對美不利至極
既然如此,對北約而言,當前最理想的情況,是烏克蘭的反攻能有小勝,取回多一點失地,那麼在與俄羅斯的談判桌上,便可爭取多一點有利條件;但烏克蘭能夠小勝而又能守住戰果嗎?我不表樂觀,今天烏軍早已死傷枕藉,如何可滿足到北約的願望?
事後看來,美國有得有失。得是因為她能利用歐洲對俄羅斯的恐懼心理,鞏固了北約,歐洲諸國結成歐盟,本有資格在經濟上挑戰美國,現在難度會增加,雖然美國也付出過軍援,但她貴賣天然氣予歐洲,可賺回一筆作補償;她的失是其經濟制裁戰套路暴露了,中國已洞悉其虛實,可及早防範。美國政客一再認為,中國才是最大威脅,把俄羅斯推向中國,對美國當然不利至極。
中國當「和事佬」 成敗均得益
歐洲諸國是大輸家,一無所得,這都是拜其沒有獨立自主政策所致;烏克蘭則近乎亡國,生靈塗炭,倒是中國並不希望她如此悲慘,因為這會拖累「一帶一路」的進展。
中國是贏家,俄羅斯與中國合作,意義重大,俄羅斯還願意與中國開發其遠東地區近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超過中國總面積的7成。中國現在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若然成功,國際地位會大為提升,有利解決台灣問題;若不成功,也可留下「愛好和平」的形象。
▲ 在俄烏戰爭中,美國有得有失,歐洲諸國卻成大輸家,烏克蘭更是生靈塗炭,人口及財產損失慘重。(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