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經濟持續復甦 要靠「賺錢效應」帶挈
對一個市場個體而言,投資下去能否賺到錢,是決定是否投資的關鍵。
對一個市場群體而言,群體中其他人投資是否賺到錢,是否存在不斷有人投資賺錢的所謂「賺錢效應」,是群體會否有個體持續投資的關鍵。
很多人強調法制化、市場化的環境,強調正面宣傳對投資者的引導,認為有了一個有利於投資的制度和市場環境,以及正面的輿論環境,就會激發社會投資。這個觀點不能說沒道理,但顯然不是道理的全部,甚至可以說,不是道理中最重要的部分。
假設一個環境良好的市場,輿論也正面,可是投資者真正進場投資的時候,進來一個賠一個,進來兩個賠一雙,這樣的市場,能吸引投資者入場嗎?顯然不行,這樣的市場只會嚇跑投資者,讓他們遠離市場;相反,即使市場不滿足法制化、市場化的條件,還被人唱淡,可是投資能夠賺到錢,能產生「賺錢效應」,例如剛剛改革開放時的中國市場,不是照樣有大量投資者北上投資嗎?
形成「正激勵」 始能吸資旺丁財
再舉一個極端例子,大家都知道賣毒品是「殺頭生意」,不僅談不上甚麼法制化,而且在大部分國家為法律所禁止,可是毒品生意不是照樣有很多人在做嗎?可見不論環境,能否賺到錢才是投資最重要的考量。
所以,可以從過往的市場實踐中,總結出這樣一個簡單規律:能夠形成「賺錢效應」的市場,會吸引投資者源源不斷地跟進投資,形成可以自我持續的「正激勵」,令市場愈來愈興旺;相反,缺乏「賺錢效應」,再好的市場環境也無法吸引市場主體自動進場投資。
對比香港和美國股市,就可以很容易看到有沒有「賺錢效應」的不同。兩者的法制化、市場化程度都不錯,香港的市場環境排名甚至超過美國,但美國股市不斷攀高位,有明顯的「賺錢效應」,於是全世界的資金都被吸向美國股市,即使美國經濟可能衰退、股市估值偏高,照樣不能阻擋資金流入。
港股散戶多深度套牢 跑輸美股
反觀香港,近年由於美國有意打壓和其他種種原因,香港股市表現長期低迷,投資者相當大部分被深度套牢,盡管有估值較低、內地經濟增長前景相對較好的優勢,但不僅新資金不敢大量投入,很多長期投資內地和香港股市的老資金,也離開香港轉投美股,加劇港股缺乏資金的惡性循環。此消彼長之下,港美股市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美股依靠「賺錢效應」,在金融資源競爭中佔據了很大優勢。
中國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盡快走出新冠疫情帶來的拖累,去年以來多次強調要支持和推動民間投資,發揮民間投資的主力軍作用,但迄今為止,效果不算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一季數據,民間投資按年僅微升0.6%,大幅低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按年增幅5.1%,反映出民營經濟對未來的信心仍不足。
民間投資對未來信心不足,一定程度上與市場缺乏「賺錢效應」有關;而缺乏「賺錢效應」,又一定程度上與政府刺激經濟政策的力度,尚未達到足以令「賺錢效應」對市場群體形成可持續的「正激勵」,達到可以自我激勵、自我持續的程度有關。
假設政府刺激政策形成「賺錢效應」的「正激勵」,在可以自我持續與不可持續之間存在着一個臨界點或閥值的話,當「正激勵」的力量到達這個閥值之上,那麼經濟復甦就是可持續的,因為「正激勵」所激發新的持續跟進投資力量,足以不斷覆蓋經濟中存在的各種負面力量,推動市場繼續復甦,於是市場就可以依賴自發的「正激勵」力量自我循環,不再需要政府持續的投入資源推動。
「添油戰術」乏力 礙經濟納升軌
相反,如果刺激政策所產生的「正激勵」力量不能到達閥值之上,市場自發產生的「正激勵」力量就不足以覆蓋、或對冲經濟中的負面力量,形成市場自我激勵的可持續循環,於是政府政策一旦停止發力,經濟中的負面力量就會壓倒正面力量,經濟就會再顯疲軟。
當前中國經濟數據時好時壞、復甦基礎不穩的現狀,可能就與刺激經濟政策形成的「正激勵」力量未能達到閥值之上水平有關。目前政府刺激經濟的大概做法是:出台政策→觀望政策效果→經濟數據走軟時出台新政策→繼續觀望新政策效果,經濟刺激的正面力量每次都比負面力量高一點,不過又高不太多,不到閥值,未能一次性將經濟推入靠經濟內生力量形成可持續「正激勵」自我循環的軌道。於是,經濟的內生力量不足,外力一停就支持不住,變成了需要不斷投入的「添油戰術」,累計投入的資源並不少,可是效果卻不夠顯著。
如果未來中國經濟要形成可持續復甦的趨勢,關鍵一點可能就要總結過去經驗、投入足夠的力量,一次性將經濟推入可持續復甦軌道,否則可能又會變成需要不斷投入的「添油戰術」;而「添油戰術」的其中一個負面效果是,由於不能形成持續復甦的趨勢,每次相信經濟向好而入場的市場主體,都會在經濟再度走軟時被套或賠錢,反而會形成阻礙經濟復甦的「負激勵」力量,令政府再次刺激經濟時的市場回應趨於下降,減弱了政府政策的效力。
當然,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方式也不可取,一是浪費資源太多,二是精準度不高,無助於改善經濟結構。
應定向發力打通痛點 以點帶面
軍事上有個博弈原則,叫做「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如果套用在經濟上,就是針對阻礙經濟的痛點,投入足夠的力量進行定向爆破,務求一舉打通堵點,從一個點開始,以點帶面,逐步將點的復甦變成面的復甦。
當前阻礙中國經濟復甦的幾個痛點包括:已經成為老大難的房地產低迷問題、愈來愈多地方政府暴露財政困難問題、需求仍然不振問題等。如果政府政策可以針對這幾個痛點或其中之一發力,而不是依賴已經證明效果不佳的傳統刺激經濟路徑,繞開財力欠佳的地方政府,中央財政直接出手,通過盡快大規模協助地產商和地方政府盤活資產、恢復流動性,或大規模向基層發放消費券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預期,實現市場主體的可持續「正激勵」,中國經濟就可以進入依靠內生力量的持續復甦的新階段。
▲ 房地產低迷,是目前阻礙中國經濟復甦的痛點之一,若當局政策可針對這痛點發力,實現市場主體的可持續「正激勵」,中國經濟就可進入依靠內生力量持續復甦的新階段。(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