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綠色殯葬 認識海上撒灰服務

評論 2023/06/10

分享:

分享:

一對老夫婦大清早到北角東渡輪碼頭集合,旁人以為他們正準備出海尋樂,其實他們是去參觀由食物環境衞生署所安排的海上撒灰活動。他們在渡輪上細心聽着食環署職員介紹海上撒灰安排、參觀相關設施、觀看整個流程,期間也積極發問。

透過參與綠色殯葬推廣活動,他們清楚了解海上撒灰這種殯葬方式,決定在離世後讓骨灰撒放到海上,並計劃清楚向家人交代自己的意願。他們不怕忌諱地談論自己的死亡,主動認識殯葬事宜,為自己作一個合適的決定,我們應該大力支持這種做法。

須先申請 3指定地點進行

海上撒灰是指將逝者火化後的骨灰撒在海上,一般是由家人或朋友進行,屬於一種殯葬的儀式。市民選擇為先人進行海上撒灰,必須先向食環署申請,並得到批准,才可以把骨灰撒放在本港海域的3個指定地點。大部分市民皆使用食環署所提供的免費渡輪,前往指定海域地點進行儀式,亦有小部分市民自費安排船隻出海進行。

多年來,海上撒灰的申請個案有持續增長,由2007年的160宗,上升至2022年的超過1,000宗。現時,食環署每逢星期六(公眾假期除外)安排渡輪,替25名申請人及其親友進行海上撒灰,每月亦會提供名額予市民參觀海上撒灰服務,並在清明節及重陽節期間,為曾經使用食環署海上撒灰服務的人士,安排渡輪前往撒灰海域進行海上追思活動,以悼念先人。以上活動結合了服務及推廣元素,且費用全免。

特區政府致力推廣綠色殯葬,鼓勵市民在紀念花園或海上撒放先人骨灰,可是海上撒灰不及前者普遍選擇,按2022年的數據,食環署於去年分別處理1,012宗海上撒灰個案及8,437宗紀念花園撒灰個案。兩者的個案數字有明顯的差別,主要是由於市民對於海上撒灰服務的相關安排認識不足,與墓園或骨灰龕設施相比,海上撒灰被視為一種不太有形式的殯葬方式。

需求趨增 惟配套未能應付

另外,市民進行海上撒灰或海上追思活動時,往往需要由食環署安排渡輪,近年相關服務需求顯著上升,可是該服務配套卻未能應付增長。按現時申請個案中,大約在喪禮完成後兩個多月,才獲得安排進行海上撒灰儀式,等候時間略長;至於海上追思活動,名額亦有限,以先到先得方式分配名額,在清明節及重陽節期間經常額滿,市民進行海上追思也並非那麼容易。

有效推廣綠色殯葬,特別是海上撒灰服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例如互動教育、創新宣傳及持份者合作等。在傳統的方式上加添更多創新元素,以及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可令海上撒灰成為一個具代表性、方便及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當局正全面檢討綠色殯葬策略,並正在進行廣泛的公眾諮詢工作,期望相關建議能夠有效提升市民對綠色殯葬的了解和支持。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