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守為攻爭主動 打破西方圍堵

評論 2023/06/28

分享:

分享:

倘若一味防守,等問題出現再去想辦法解決,不利局面就可能擴散,問題就可能愈處理愈多。

例如內地房地產市場和部分內房企業陷入困境的問題,就是從初期僅僅是個別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發展到大量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從部分三四綫城市銷售困難,發展到幾乎全部城市的房地產都銷售困難,如此一步步演變過來的;影響範圍也從開始僅僅是房地產一個行業的困難,發展到拖累上下游相關行業,再發展到拖累地方財政,令部分地方政府出現財務危機。

急需有力措施 截斷「負面循環」

而且,看發展趨勢,如果沒有有力的措施,迅速斬斷惡性傳播鏈,繼續按照之前那種等問題出現再去想辦法按住的老一套處理,恐怕還會有更多地方政府被拖下水,令問題愈滾愈大。

受牽連的方面增多、資產市場跌跌不休、又看不清政府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路徑,市場主體自然信心不足,而且這種信心不足很明顯還在加劇擴散。以上周港股表現為例,本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市場認為力度不足,於是上周一(19日)開始股市連續下跌,上周五(23日)收市較前個周五累計下跌超過1,000點,約6%。

資產價格愈跌,投資者信心愈不足、對前景愈悲觀,也就愈不敢投資、消費,於是需求就愈發不振,社會需求不足的壓力就愈大。中央雖然多次要求,想方設法恢復和擴大社會需求,可是面對這個資產價格和對未來信心互相拖累的「負面循環」,沒有有力的措施恐怕很難辦到;單純地喊話加一些常規措施,經驗證明大概率用處有限,甚至會令市場更加悲觀。

國際上,似乎也有一些國家傾向相信,中國在中美博弈中已經處於劣勢,開始明顯地從過去相對中立的立場靠向美國,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國和印度。韓國過去一直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但現在於經濟、安全、外交等領域,已經全面倒向美國,經濟上提出「降低對華經濟依賴度」,決定加入美國創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安全上,積極加入北約體系,充當「印太版北約」的踏腳板和馬前卒,意欲推翻上屆政府確定的「三不原則」(不加入美日韓軍事同盟、不參與美國主導的導彈防禦體系、不擴大在韓境內追加部署「薩德」系統);外交上,與日本和解,試圖將韓美日安保機制聯結起來,建立變相的韓美日軍事同盟。

美「抱團」打壓 一味防守恐被動

印度方面,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周三至六(21至24日)訪問美國,成果之一是宣布美印彼此是「世界上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之一」,盡管莫迪在聯合記者會上未提中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只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及中國,但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內容,提及國際秩序和印太地區、東海、南海等問題,顯然就是針對中國。

國際資本看淡中國的情緒也在蔓延,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主席及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日前警告,目前「(世界各地投資者)重新評估在中國進行多大程度投資的背景下,正試圖將資金轉向日本股市」。被列為資金轉移原因的,除了地緣政治風險外,還包括中長期的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同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據報計劃向美國風險投資基金和科技公司加大投資,反映外資正轉向尋求中國以外的機會。

毫無疑問,中國目前所受到的各方面壓力,與美國的全方位打壓脫不了關係;但問題是,中國所受到的壓力,與美國的實力並不相稱,美國單憑硬實力不足以碾壓中國:貿易戰美國事實上已經輸了,因為打到現在,也沒有打垮中國出口,中國對美出口的順差還在擴大;至於科技戰,現在主要只剩下芯片,而且美國靠自身實力已經不夠,必須要拉上荷蘭和日本,才能勉強封鎖;軍事上,中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海空軍近年突飛猛進,已經足以在近海與美國掰一掰手腕;在經濟和金融上,美國雖然較為強勢,經濟好像也不錯,可卻存在高通脹、國債過高的結構性問題,並不容易解決,反觀中國在電動車、鋰電池、新能源方面等朝陽行業,已經處於全球一流地位,而且通脹低、中央政府負債低、經濟發展的後勁足,有形實力並不弱多少。

相對而言,美國現在打壓中國,更依賴拉幫結派,靠拉盟友形成全面進攻的勢頭來壓制中國,並威懾其他中立國家。因此,中國單純的被動防守,實際上有助於美國這個策略的實施,愈守可能出現的問題愈多,也就愈被動。

對準痛點全力出擊 扭轉局面

從歷史上看,面對對手的進攻和圍堵,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就是以攻對攻,用進攻打破圍堵,爭取主動。

1947年8月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12萬人馬從魯西南突然發動,千里躍進大別山,直逼國民黨統治區核心地帶,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當時的背景就是解放區正面臨國民黨軍的嚴重進攻,在陝北,國民黨軍已經佔領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在山東,華東野戰軍正面對國民黨軍9個師25個旅兵力的圍攻。

為了打開局面,毛澤東主席電令劉鄧大軍盡快出動,將戰火燒向國民黨統治區,打亂國民黨的進攻部署,結果劉鄧大軍的犀利進攻,牽動了國民黨軍的重心,使中共面臨的戰略局勢完全改觀,加速了國民黨的失敗。

1992年,面對西方國家的圍堵、對中國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中國經濟也面臨艱難時刻。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深圳、珠海、廣州、上海等地巡視及發表講話,推動中國經濟走向高速增長,用經濟快速發展的吸引力,迫使西方國家放棄圍堵,打破了西方國家的孤立和封鎖戰略。

盡快刺激經濟 吸外資助陣

當前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壓力,而且不利局勢仍在發展之中,過去刺激政策的經驗證明,小修小補的支持政策,不足以徹底改變局面。

因此,學習過去的成功經驗,向困擾中國經濟的痛點全力出擊,推動中國經濟盡快回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靠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吸引外資,令其自覺自願投資中國,分化包圍,拉住中立國家,才能打破美國發動的全面打壓。

看目前內房問題的發展趨勢,若沒有有力的措施,迅速斬斷惡性傳播鏈,恐怕會令問題愈滾愈大。(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